国产火箭上天!太空“新玩家”韩国还要打造韩版NASA与登月( 二 )


“韩版NASA”呼之欲出
近年来随着各国科研的突破以及不少亿万富豪争相上天 , 太空开始变得更热闹 。 多家国际咨询机构均认为太空经济市场潜力巨大 , 市场价值预估从9260亿美元到最高2.7万亿美元不等 , 年增长率介于4.3%~9.5% 。 其中 , 美银美林的预计最为大胆:到2045年 , 全球太空产业规模将增长至2.7万亿美元 。 显然 , 韩国也不希望在火热的太空经济领域“掉队” 。
如果从2002年算起 , 在“罗老”号发射成功的近10年间韩国共投入了约5200亿韩元(约合27亿元人民币) 。 而韩国产业研究院当时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 “罗老”号发射成功为韩国各相关产业带来约1.76万亿至2.34万亿韩元的经济效益 。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公开的数据显示 , 目前韩国航天产业规模为3.26万亿韩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 , 仅为全球航天产业规模的1%左右 。 细分来看 , 航天设备制造业规模约为5200亿韩元 , 航天服务业仅为2.74万亿韩元 , 分布并不均衡 。
黄菲认为 , 韩国自主研发的“世界”号成功发射 , 预示着韩国会进一步在航天设备制造业方面加强产业链的构建 , 尽可能地突破和掌握全产业链的各种关键核心技术 。
对于未来 , 韩媒报道显示 , 韩国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制造第三枚“世界”号火箭 , 并计划在2027年之前再进行4次发射 。 不仅如此 , 韩国还希望在2030年左右能够开发并使用国产火箭将无人驾驶航天器送上月球 。 韩媒预计从2023至2031年 , 韩国政府将在航天航空领域至少投入1.9万亿韩元(约合99亿元人民币) 。
黄菲告诉第一财经 , 其实从文在寅时期 , 能明显感受到韩国的航空航天产业已从国家主导转向民间主导 , “这才只是开始 。 ”韩国政府2020年的数据显示 , 韩国航天产业预算规模为7.22亿美元 。 “这一数字仅为美国当年同一产业预算(578亿美元)的1.5% , 而航天产业是一个极其‘烧钱’的行业 , 因此要鼓励企业进入 , 就必须让企业看到‘商机’ , 要降低产业准入门槛 , 打造大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共同参与的环境 。 ”黄菲说道 。

此次“世界”号研发的背后汇聚了韩国多家大企业和300多家民间中小企业的参与 , 组装了超过37万个零部件;搭载了180公斤重的韩国首枚国产性能验证卫星 , 以及4颗韩国高校研制的立方体卫星 。
除了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参与 , 韩国新政府还计划成立“航空宇宙厅”(暂定名) , 即通过打造“韩版NASA” , 来全面负责制定和推进未来韩国航天产业的发展 。 同时 , 尹锡悦政府已将“跃升航天强国及开创韩国太空时代”纳入新政府的重点议题 , 其中发射月球探测器、开发登月着陆器等都将是未来韩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力的重点方向 。
“韩国的宇宙航天产业起步晚 , 但能感受到发展速度很快 。 ”黄菲说 , 而航天产业也有望成为拉动韩国未来经济引擎的新增长动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