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水中熊猫”——鼋
说起珍稀动物 , 人们往往很快想到大熊猫、白鳍豚 。 但很少有人知道 , 还有一种动物更稀有、更珍贵 , 不仅在野外踏破铁鞋难寻觅 , 而且在公园里也难见到它的尊容 , 甚至连它的标本和图像都很少 。 它稀少到人们几乎已经把它忘却 , 甚至连它的名字都认不出 。 这种珍稀动物就是“鼋”(yuán) 。
我们最常见到的鼋 , 出现在寺庙中 。 由于它力大无比 , 庙宇的石碑往往由石雕的鼋驮着 。 据说 , 曾有人在80公斤重的鼋背上放一块重150公斤的花岗岩石 , 再站上5个彪形大汉 ,鼋依然爬行自如 。 因此 , 在我国古代 , 鼋被当作神力的象征 。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代表着力量的古老动物 , 却无力阻 挡自己逐渐走向灭绝的命运 。
鼋 , 鳖科动物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 。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的捕捞 , 目前这种 被称为“水中熊猫”的珍稀动物已濒临绝种 。
鼋在我国最早记录见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 它也是殷商甲骨文记载的17种爬行动物之一 。
在历史上 , 也流传着许多和鼋有关的传说故事 , 先秦的编年通史《竹书纪年》中便有“鼋鼍为梁”的故事 。 记的是周穆王出师九江 , 大量捕杀癞头鼋和扬子鳄 , 用它们的身躯来搭桥渡河 , 可见鼋的数量之多 。
相传在明代 , 朱元璋与陈友谅血战鄱阳湖时 , 朱元璋也曾因鼋的搭救而得以逃生 。 有一次在两军大战时 , 朱元璋战败后只身逃走 , 不料逃到鄱阳湖边时发现 , 前面是无情的湖水 , 后面是陈友谅的追兵 , 就在进退两难时 , 湖中有一只硕大的癞头鼋向朱元璋游来 , 仿佛专门来搭救他的 。
朱元璋试探着问:“你能不能渡我过去?”这只鼋好像听懂了人话 , 做出翘首以待、原地待命的姿势 。 于是朱元璋跨上鼋背 , 乘水而去 , 等追兵赶到时 , 他早已脱离了险境 。
这些虽传说故事 , 但它们证明 , 中国古代不但盛产鼋 , 而且对它的特征和习性也已经有了科学的认识 。
有些书籍简单地将鼋说成是鳖 , 这是不正确的 。
鼋与鳖 , 不仅大小有差异 , 在动物分类学上它们也是不同物种 。 尽管二者在外貌上很相像 , 但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 鳖有尖而长的吻 , 鼋的吻尖而短 , 短到不及眼径的一半 , 头部常散生疣状突起 , 故称它“癞头鼋体” 。
因头部生有“癞头” , 加上身形较大(最重的在100千克以上) , 样子吓人 。 在古代 , 人们就认为它很凶恶 。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 , 宝玉曾发誓说:“明儿掉在池子里 , 叫个癞头鼋吃了去 。 ”
在南京还有一句“猪婆龙为殃 , 癞头鼋顶缸”的谚语 , 意思就是甲作了殃 , 乙倒霉担祸 , 也就是有势力的惹祸 , 没势力的受过 。
明代的《雪涛小说》中记载了这句谚语来源:明初南京上清河一带的堤坝经常崩塌 , 传说是由于猪婆龙(即扬子鳄)在堤坝下打洞作巢 , 主管官吏向皇帝报告这个情况时 , 因“猪”与明朝皇帝的姓“朱”同音 , 犯忌讳 , 就假称“大鼋为害” 。 皇帝下令渔民捕鼋 , “鼋凡数百斤 , 一受钓 , 以前两爪据沙 , 深入尺许 , 百人引之不能出 , 一老渔谙鼋性 , 令其受钓时用穿底缸贯下覆鼋面 , 鼋用前爪搔缸 , 不复据沙 , 引之遂出” , 由此当时南京人便造了一句谚语说“猪婆龙为殃 , 癞头鼋顶缸” 。
随着历史的变迁 , 鼋栖息地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 加上人类捕捉等因素影响 , 鼋分布的区域逐步缩小 , 种群数量锐减 。 到上世纪70年代 , 鼋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
1989年 , 鼋被列为我国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2003年 , 鼋被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2013年被列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属濒危等级 。
【“水中熊猫”——鼋】近10年来 , 我国仅在浙江瓯江、广东绥江和云南澜沧江等地少量鼋 , 其他地区基本灭绝 。
推荐阅读
- 南京小伙为免房租,委身50岁女房东,因其特殊癖好酿出血案
- 杜兰特1换5?篮网太阳或酿历史级别的大交易,艾顿布里奇斯成筹码
- 男子坐上摩托车时突然跳起来,女友夸他动作很酷,男子:坐垫太烫
- 江苏南京:浦口一男子因赌博输钱入户抢劫!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
- 交易市场杀疯了!疯狂囤顶级锋线,软肋彻底弥补,他誓要重返西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