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旅行者1号的壮举旅行者1号于1977年9月5日发射升空 , 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探测木星、土星以及它们的卫星 。 1979年4月 , 旅行者号接近木星轨道 , 拍下了当时最为清晰的木星照片 。 又过了两年之后 , 又抵达土星轨道 , 对土星、土星环以及土卫六-泰坦星进行了近距离观测 。
此后 , 科学家们变换了旅行者1号的运行轨迹 , 使其直接向太阳系外行进 , 中间也不再对其它太阳系行星和卫星进行观测 , 剩余的任务则留给了旅行者2号 。
在完成上述任务继续向前飞行时 , 科学家们于1990年的情人节 , 做了一件非常浪漫的事 , 他们让旅行者1号“调转机身” , 朝来时的方向 , 于60亿公里之外 , 给太阳系拍了个“全家福” 。 在这张传回的著名照片中 , 地球就是一个甚至连像素都算不上的暗淡蓝点 。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在内 , 就处在这个“宇宙尘埃”之中 。
旅行者1号对日球层顶的探测在随后的探测任务中 , 科学家们又赋予旅行者1号以及后来的2号新的任务 , 那就是探测太阳风顶(也叫日球层顶) , 并对太阳风进行粒子测量 。 旅行者1号于2008年前 , 率先到达距离地球160多亿公里的地方的日球层顶 。
这里是太阳辐射粒子与宇宙辐射粒子的交界区域 , 旅行者1号对这里的太阳风粒子和宇宙粒子进行了测量 , 并向地球传回了数据 , 通过数据科学家们分析 , 这片区域的温度高达4万摄氏度 , 只不过由于星际气体的密度非常稀薄 , 如此的“高温”对旅行者1号的机身 , 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 在2012年8月顺利冲出日球层顶 。
此后8年多时间里 , 又继续飞行了60多亿公里 , 目前距离地球已经达到了225亿公里之多 , 且仍然按照每秒17公里的速度向前飞行 。 只不过 , 由于太阳系的有效引力范围太大了 , 虽然旅行者1号已经冲出日球层的束缚 , 但是距离冲出太阳系 , 起码还得有上万年的时间 。
旅行者1号传回宇宙的“声音”旅行者1号探测器携带的等离子波系统 , 会在近乎真空的宇宙环境中检测到微弱的气体扰动 , 从而转化成一种信号并传回地面 。 近日 , 有研究机构在检查1号探测器等离子波系统所发回的数据后 , 发现在探测器穿过日球层顶进入名义上的星际空间后 , 传回了一种稳定、持久的信号 , 原本以为穿过日球层顶 , 在更加空旷和黑暗的星际空间中 , 太阳的影响已经非常微弱 , 没想到还会检测出比较持续和明显的气体扰动 。
科学家们认为 , 这种扰动发生在太阳活动两次大爆发之间 , 星际气体的扰动对探测器造成了一定的振动 , 从而呈现出“嗡嗡”的声音 。 在正常情况下 , 星际空间的这些稀薄介质 , 就像安静而温柔的雨水一样 , 在太阳风能够吹拂的区域 , 当有带电粒子通过时 , 这片空间就像暴风雨中夹杂着闪电一样 , 然后再逐渐趋于毛毛雨的平静 。
旅行者1号所传回的很窄频率范围内的“嗡嗡声” , 恰好是发生在太阳黑子两次爆发之间 , 强大的太阳风拓展了日球层顶的边界 , 使得探测器能够再次捕捉到这种星际介质与太阳风之间的“对话” 。
通过旅行者1号传回的数据 , 科学家们认为 , 星际空间稀薄气体的低水平活动 , 可能要比之前认为的要强烈得多 , 借助这些数据 ,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太阳风与星际空间粒子的相互作用 , 更好地来监测等离子体的空间分布 。 旅行者1号在未来几年内 , 将会彻底失去动力供应 , 我们也不能再收到半点传回来的信息 , 而上述数据 , 有可能是它为我们做出的最后贡献了 。
推荐阅读
- 最新研究表明,生命可能隐藏在火星深处,火星岩石或许功不可没
- 火星真的有过生命?25亿年前,这里比地球更宜居!
- 早期宇宙如何走出“黑暗时代”?不起眼的小星系,或许就是答案
- 来历不明的巨型细菌现身加勒比海,体长1厘米肉眼可见
- 最新变化,21年的金秋之时,哈勃为我们带来四大行星的这些
- 奇点大爆炸的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很快就炸出那么大的宇宙?
- 老人星有多大?天文学家如何测量出来?
- 科学家首证: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浙江、云南的化石立功
- 冥王星遍地“钻石”,为何不去开采?科学家:这些钻石可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