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名词解释( 二 )


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 。 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 , 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
副反应系数:表示各种型体的总浓度与能参加主反应的平衡浓度之比 。 它是分布系数的倒数 。 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主要表现为酸效应系数αY(H) 和共存离子效应αY(N)系数 。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以αM表示 , 主要是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 。
金属指示剂: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 , 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
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 。 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 。 一般要求KMY'>KMIn'>102 。
最高酸度: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 , 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
最低酸度: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
封闭现象: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 , 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中夺取出来 , 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条件电位:在一定条件下 , 氧化态与还原态的分析浓度均为1mol/L或它们的浓度比为1时的实际电位 。 其电位值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 才是一个常数 , 故称为条件电位 。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共沉淀:当某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 , 溶液中共存的可溶性杂质也夹杂在该沉淀中一起析出的现象 。
酸效应:是溶液的酸度改变使难溶盐溶解度改变的现象 。
同离子效应:是当沉淀反应达到平衡后 , 增加适量构晶离子的浓度使难溶盐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相界电位:将金属插入含有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 , 在金属与溶液两相界面上 , 由于带电质点的迁移形成了双电层 , 双电层间的电位差称为相界电位 。
液接电位:在两个组成不同或组成相同而浓度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互相接触的界面间所产生的电位差 , 称为液体接界电位 , 简称液接电位 , 又称扩散电位 。
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
残余液接电位:用“两次测量法”测溶液pH时 , 饱和甘汞电极浸入标准溶液与浸入待测溶液中所产生的液接电位不可能完全相等 , 二者差值即为残余液接电位 , 其电位值约相当于±0.01pH单位 。
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值随被测离子的活(浓)度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电极 。
参比电极:在一定条件下 , 电极电位基本恒定的电极 。
膜电位:跨越整个玻璃膜的电位差 。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 , 仍有1mV~3mV的电位差 , 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 。 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 , 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 。
酸差:当溶液pH<1时 , pH测得值(即读数)大于真实值 , 这一正误差为酸差 。
碱差:当溶液pH>9时 , pH测得值(即读数)小于真实值 , 这一负误差为碱差 , 也叫钠差 。
转换系数:指当溶液pH每改变一个单位时 , 引起玻璃电极电位的变化值 。
离子选择电极:一般由电极膜(敏感膜)、电极管、内充溶液和内参比电极四个部分组成 。
电位选择性系数:在相同条件下 , 同一电极对X和Y离子响应能力之比 , 亦即提供相同电位响应的X和Y离子的活度比 。
可逆电对:电极反应是可逆的电对 。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而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光子流 。
磁辐射性质:波动性、粒子性
电磁波谱:所有的电磁辐射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 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波长或频率不同 。 若把电磁辐射按波长长短顺序排列起来 , 即为电磁波谱 。
光谱和光谱法:当物质与辐射能相互作用时 , 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 , 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或相应单位)的变化 , 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 。 利用物质的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称光谱法 。
非光谱法:是指那些不以光的波长为特征讯号 , 仅通过测量电磁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变化的分析方法 。
原子光谱法:测量气态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原子光谱为基础的成分分析方法 。 为线状光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