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名词解释( 四 )


荧光:物质分子接受光子能量而被激发 , 然后从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返回基态时发射出的光称为荧光 。
荧光效率:又称荧光量子产率 , 是指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 。 常用φf表示 。
振动弛豫:物质分子吸收能量后 , 跃迁到电子激发态的几个振动能级上 。 激发态分子通过与溶剂分子的碰撞而将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溶剂分子 , 其电子则返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过程 。
内部能量转换(简称内转换):当两个电子激发态之间的能量相差较小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 , 受激分子常由高电子能级以无辐射方式转移至低电子能级的过程 。
荧光发射:处于激发单重态的分子 , 通过内转换及振动弛豫 , 返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 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发射光量子而返回至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上 , 这时发射的光量子称为荧光 。
外部能量转换(简称外转换):在溶液中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及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相互碰撞而以热能的形式放出能量的过程 。
体系间跨越:在某些情况下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 , 分子由激发单重态跨越到激发三重态的过程 。
磷光发射:经过体系间跨越的分子再通过振动弛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 分子在此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存活一段时间后返回至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而发出的光辐射 。
激发光谱:是荧光强度(F)对激发波长(λex)的关系曲线 , 它表示不同激发波长的辐射引起物质发射某一波长荧光的相对效率 。
发射光谱(称荧光光谱):是荧光强度(F)对发射波长(λem)的关系曲线 , 它表示当激发光的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时 , 在所发射的荧光中各种波长组分的相对强度 。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基频峰:当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 , 由振动基态(V=0)跃迁至第一激发态(V=1)时 , 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
泛频峰:将倍频峰、合频峰及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
伸缩振动:化学键两端的原子沿着键轴方向作规律性的伸缩运动 。
弯曲振动:键角发生规律性变化的振动 , 又称为变形振动 。
振动自由度: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 。
简并:振动形式不同但振动频率相同而合并的现象称为简并 。
红外活性振动:能引起偶极矩变化而吸收红外线的振动 。
红外非活性振动:不能引起偶极矩变化 , 不吸收红外线的振动 。
特征峰:凡是能用于鉴别基团存在的吸收峰 。
相关峰:由一个基团产生的一组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吸收峰 。
特征区:4000~1300cm-1的区域称为特征区 。
指纹区:1300~400cm-1区域称为指纹区 。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是基于蒸气中的基态原子对特征电磁辐射的吸收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方法 。
光谱项:原子的能级通常用光谱项来表示:n2s+1LJ
共振吸收线:原子从基态激发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产生的谱线 。
半宽度:原子吸收线中心频率(ν0)的吸收系数一半处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 。
积分吸收:吸收线轮廓所包围的面积 , 即气态原子吸收共振线的总能量 。
峰值吸收:通过测量中心频率处的吸收系数来测定吸收度和原子总数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在外磁场的作用下 , 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能级 , 当用一定频率的射频照射分子时 , 可引起原子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 即产生核磁共振 。
屏蔽效应:核外电子及其他因素对抗外加磁场的现象 。
局部屏蔽效应:核外成键电子云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下 , 产生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 , 使氢核实受磁场强度稍有降低的现象 。
磁各向异性效应:在外加磁场作用下 , 由化学键产生的感应磁场使在分子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的核屏蔽作用不同的现象 。
驰豫历程:激发核通过非辐射途径损失能量而恢复至基态的过程 。
化学位移:质子由于在分子中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 , 而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
自旋偶合:核自旋产生的核磁矩间的相互干扰 。
自旋分裂:由自旋偶合引起核磁共振峰分裂的现象称为自旋-自旋分裂 。
偶合常数:由自旋分裂产生的峰裂距 , 反映偶合作用的强弱 。
磁等价:分子中一组化学等价核(化学位移相同的核)与分子中的其它任何一个核都有相同强弱的偶合 , 则这组核为磁等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