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矿坑出现入侵“怪鱼”,水库几乎与外界江河隔绝,鱼从哪来?( 二 )


它们随风在天上飞舞 , 转移到别处 , 一旦风力减弱 , 所获得的上升力不足 , 这些鱼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 , 如果恰巧掉落在水域里面 , 这些鱼就能在此处安家 。
多数鱼的繁殖能力是很强的 , 即便成活的只有几条鱼 , 一年半载的时间 , 就能发展出大量的鱼苗 。

除了被龙卷风吸上天再掉落下来 , 暴雨的“搬运”能力就更简单粗暴了 。 如果某地连日下暴雨 , 水位便会快速上涨 , 一些原本封闭的水域 , 当河水漫过之后 , 便会与江河相连 , 这样就会有不少的鱼顺着暴雨 , 进入水域 。
等到水位下降 , 封闭的水域与江河断开联系 , 这些鱼也被困在了这里 , 繁衍生息 。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离江河不远的池塘 , 像一些废弃的矿坑 , 本身就处在山里 , 与江河相去甚远 , 所以不太会是这种情况 。

鸟类无意携带除了狂风暴雨等自然因素之外 , 一些水鸟携带鱼卵 , 也是鱼类扩散的重要方式 ,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这种方式是鱼类扩散的最主要原因 。
水鸟以一些水生生物为食 , 它们在浅水里觅食 , 有时无意将一些鱼卵沾到羽毛上 , 而水鸟的羽毛较湿润 , 有利于鱼卵存活 。
当水鸟从一片水域飞到另一片水域时 , 携带的鱼卵就有可能散落在另一片水域里 , 从而孕育出鱼类 。
在世界范围内 , 由鸟类引起的生物入侵现象并不罕见 , 尤其是一些植物种子 , 经候鸟消化系统过后 , 依然能够生根发芽 。

鱼卵有没可能经鸟类消化道之后 , 依然有活性呢?答案是有可能的 , 而且早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
根据《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篇报道 , 科学家用两种鲤鱼的500多枚鱼卵 , 分别喂食了野鸭 , 之后在鸭粪中 , 发现了18枚依然完整地鱼卵 , 其中12枚胚胎明显存在 , 之后更是将3枚鱼卵成功孕育出了鱼 。
这些年里 , 不断有科学家发现 , 鱼、小龙虾等水生生物的扩散 , 鸟类无意携带占了重要的比例 , 封闭水域出现鱼类 , 它们功不可没 。

人为放生泰鲮也叫南亚野鲮 , 是一种原产于孟加拉国、印度、缅甸等地方的鲤科野鲮属淡水鱼类 , 我国于1978年从泰国引进 , 因其抗病能力强 , 生长极快 , 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而被大量饲养 。
后来扩散到珠江流域 , 又因珠江流域气候温暖 , 雨量充沛 , 非常适合泰鲮生长 , 所以在珠江 , 人们经常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 。
由于养殖泰鲮效益可观 , 所以在广东一些地区 , 泰鲮的养殖早已产业化 , 多数水域里面 , 也出现了泰鲮的身影 。

水鸟携带了泰鲮的鱼卵 , 扩散至废弃矿坑水域的可能性的确存在 , 但相较之下 , 我认为人为放生的概率可能性更高 。
“放生”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词汇 , 在民间早已广为流传 , 不少人在一些传统节日或重要的日子里 , 也喜欢购买一些动物 , 带到野外放生 。
关于“放生” , 有段时间网上也闹得沸沸扬扬 , 究其根本 , 无非就是缺乏专业知识从而闹出了笑话 。 比如将陆龟丢在水里 , 将黄鳝放在深水区里 , 都是不可取的 。

泰鲮在广东地区并不难购买 , 在一些江河里也容易钓到 , 相较之下 , 人为放生比靠水鸟携带鱼卵无意传播的概率要大多了 , 因此这废弃矿坑出现入侵“怪鱼”的原因 , 多半是人为放生 。
泰鲮生长速度快 , 个头大 , 对于钓鱼人来说 , 是理想的垂钓对象 , 放生几条就能将一潭死水的矿坑变为理想的垂钓场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