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出版于1990年的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 是吐温晚年代表作品之一 , 面对一袋“金子” , 所谓高尚的小镇公民经不住诱惑 , 露出了真实的面目 , 特别是德高望重的十九位上等公民无力抵抗诱惑 。
在所有人都绞尽脑汁 , 希望能够冒领到这袋“金子”的过程中 , 出现了种种欺骗、造假的行为 , 上演了一幕幕拜金丑剧 , 就在大家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时 , 真相大白:那只不过是外乡人的一次捉弄 , 所谓的金币只不过是一块铅 。
小说虚构了一个名叫赫德莱堡的小镇 , 小镇以最诚实、最正直而远近闻名 。 直到有一天一个异乡人送来了一袋“金子” , 从此宁静的小镇开始骚动、喧闹起来 。
“金子”首先被送到了理查兹夫妇的手上 , 然而宣扬诚实、正直的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寻找失主 , 往日里镇静与从容的理查兹夫妇 , 此时心中却充满了怀疑和惧怕 , 他们总担心有人会来偷窃 , 在反复确认没有窃贼之后才逐渐恢复平静 。
尽管理查兹太太面对着一袋“金币”嘴中念念有词 , 告诫自己不能受诱惑 , 可她的大脑却无法控制地思索着 , 如何使用这笔钱 , 并努力争取为丈夫赢得这笔钱的合法拥有权 。
她祷告式的话语 , 与内心无法抗拒的欲望撞击在一起 , 一方面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走向罪恶 , 另一方面在极力抹去欲望的同时 , 却将内心的罪恶感暴露出来 。
她的内心独白已然逐步揭示出 , 以她为代表的小镇公民“正义”外表下 , 拜金主义的内心 。 而当理查兹发现了一张为了说明金子 , 给能说出委托者评论的纸条时 ,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烧掉那张纸条 , 希望占金子为己有 。
理查兹夫妇一面纠结于这袋突如其来的“金子” , 另一方面开始对镇上其他公民的品行产生了质疑 , 他们认为如果其他人得到了“金子” , 也会和他们有一样的反应 , 并不会诚实公开 。 不久之后他们开始预感到小镇即将发生悲剧 , 他们相信有一天诚实会禁不住诱惑的挑战 , 小镇的名声犹如纸牌做成的房子 , 一击即摧 。
果然 , 几天以后 , 小镇一向引以为豪的座右铭从“不要诱惑我们”变成了“引导我们进入诱惑” , 这一具有象征性的标语的变更 , 透露着小镇上的人内在信仰的虚伪 , 只要没有诱惑来检验他们的诚实和正直 , 他们便从未真正诚实过 。
同时 , 在金钱的诱惑下 , 小镇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受到严重的冲击 , 镇民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 , 原本看似稳固的关系变得充满怀疑和憎恨 。
不久以后 , 向来受到全镇人敬仰的十九位上等公民 , 也纷纷行动起来 , 开始为了得到这笔财富而猜测评论的内容 。 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人帮助过纸条中提到的古德森 , 更不可能知道所谓评论的内容 , 但是为了这袋“金子” , 平日里最为正直、诚实的上等公民纷纷褪去外衣 , 在公证大会上用谎言与谩骂相互争执、斥责 。
在庭上 , 十九个上等公民中无论谁声称自己应该拥有这袋金子 , 都会遭到唏嘘和反对 。 这场公证大会没有得出金币的真正拥有者 , 却把以十九位上等公民为首的整个小镇的伪善内心暴露在这袋金币之下 。 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刺激 , 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所谓文明人的面纱 , 上等公民的贪婪本性一览无遗 。
与《镀金时代》一样 , 在小说中吐温也安排了一个诚实善良的人物 , 但与《镀金时代》中踏实奋进、获得成功的斐利普不同 , 吐温将小说中唯一一个乐善好施的正面人物 , 描绘成生前在小镇上遭人唾弃 , 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边缘形象 。
古德森作为真、善、美的道德化身 , 他的形象和小镇的其他公民 ,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然而吐温为他安排的惨痛遭遇 , 则一方面对上等公民伪善心灵进行了强烈讽刺 , 另一方面古德森最终的惨死 , 也折射出作家当时的心态和思想:此时吐温已年过花甲 , 几经挫折后内心忧虑、愤恨甚至近乎绝望 。
在作家的内心 , 真正崇高的美德 , 已经无力继续存活在这个已经腐朽的世界中 。 同样 , 这一点再一次充分地 , 在小说的悲凉结局上得到了体现 。
推荐阅读
- 长白山|?明起!正式恢复
- 中青旅|中青旅∣全国摘星,旅游重生?
- 避暑胜地|夏日必去的避暑胜地,山美水美人更美,过个21℃的夏天!
- 莲花山|走吧网11岁啦!感恩吧粉,感恩自驾路上遇见的每一个人
- 高邮|?牡丹江风景区,东北的度假圣地,非常的美好。
- 长白山|这份攻略来得太是时候了!
- 度假区|为什么瑞士禁止10点以后冲马桶?遇上内急咋办?你可以这样解决
- 佛山|佛山市高明区的网红景点有哪些?生态园、温泉、欧式小镇等,快来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