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油麦菜
近日 , 全国摘星 , 举国欢庆(略微夸张) 。 据统计 , 全国行程卡摘星半小时内 , 火车票搜索量上涨了1.5倍 。 旅游板块复苏在望 , 引爆了资本市场 。
来源:同花顺 , 截止6月30日
提起旅游 , 大家都很熟悉 。 但说到旅行社 , 中旅、国旅、中青旅、港中旅 , 总是傻傻分不清 。
先花点时间扒一扒历史 , 可以看出最早国内旅游业是四大集团的天下 。
而后 , 四大集团又变成了两大阵营 。 港中旅集团+中旅集团+国旅集团合并重组 , 形成了中国旅游集团 。 而中青旅集团自成一派 , 于2017年并入了光大集团(再往上追溯 , 都背靠国务院) 。
在资本市场上 , 两大旅游阵营各有一个代表 , 分别是香港中旅(HK 0308)和中青旅(600138) 。
疫情之下 , 这俩公司都损失惨重 。 但翻开财报会发现 , 港中旅的翻身仗 , 明显要比中青旅打得漂亮 。
来源:营收数据 , 单位亿元
2021年 , 中青旅营收约为疫情前的60% , 归母净利润只有2019年的3.5% 。 而港中旅营收恢复到了80% , 归母净利润已达2019年的45% 。
二者来头都不小 , 业绩走向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日后 , 是港中旅继续乘胜追击 , 还是中青旅将触底反弹?
一、疫情之下 , 如何自救?
2019年 , 中青旅和港中旅营收分别为140.54亿、44.77亿 。 疫情爆发的第一年 , 二者营收分别同比下降了49%、56% 。
这种时候 , 中青旅和港中旅开启了两条不同的自救之路 。
1、中青旅靠副业勉强糊口
从收入构成来看 , 中青旅传统第一大主业 , 是旅游服务收入 , 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跟团游、自由行等旅游服务 。
毫无疑问 , 这项业务受疫情冲击最大 。 曾经该业务占营收33% , 如今占比还不到6% 。 取而代之的营收主力 , 是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收入 。
这名字 , 听起来就跟旅游没多大关系 。 据其年报解释 , 主要是“销售媒体交换服务器、路由器、监控设备等 IT 基础架构产品和提供福利彩票技术服务” 。
来源:iFinD , 营收规模(左 , 万元)营收构成(右 , %)
虽然脱离了旅游主业 , 但若能拯救惨淡的业绩 , 也算是好事 。 只可惜 , 没这么乐观 。
第一 , 该项业务疫情前就存在 , 疫情后营收规模也没多大增幅 。 如今占比大幅增加 , 只能说明 , 并不是边缘业务扛起了业绩大旗 , 而是因其他主业 , 都在下降 。
第二 , 该业务毛利率只有5.68% , 远远拉低了中青旅的综合盈利能力 。 受此影响 , 2020年 , 中青旅净利率已达-3.42% 。 2021年虽有一定复苏 , 但也只有0.49% , 勉强糊口 。
2022年一季度 , 中青旅再次扭盈为亏 , 且亏损加剧 , 已达-12.87% 。
来源:同花顺 , 2021年度数据
2、港中旅景区业务由劣变优
相比之下 , 港中旅的自救手段 , 得天独厚 。
港中旅的业务结构比较清晰 。 疫情前 , 主要是景区经营为主 , 旅行社服务为辅 , 另外还有部分酒店业务和客运服务 。
同样 , 港中旅的旅行社服务也大受打击 。 但与中青旅不同的是 , 港中旅的景区业务 , 实现了逆势增长 。
因为疫情 , 催生了一种新的旅游经济 , 即周边游 。
这点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触 。 疫情管控之下 , 出游不能跨省 。 但出游的需求还在 , 所以大家开始深度挖掘本省景点 。 记得之前看网友调侃 , 不是疫情 , 都不知道北京原来有这么多山 。
而中青旅旗下 , 主要景区是乌镇和古北水镇 。 其中尤其是乌镇景区 , 面向全国游客 。 其遭受的损失可想而知 。
相反港中旅旗下 , 经营的景区包括深圳两个主题公园、一些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几个休闲度假区 。
来源:2021年度数据
推荐阅读
- 旅行社|到鼓浪屿我只做三件事:住百年别墅体验豪宅生活,吃美食和发呆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之大道.红色边疆”新疆.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导游|世界十大岛屿,分别属于哪些国家?
- 普陀|莫言旧居:出生在这里生活了2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旅游景点
-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 避暑胜地|夏日必去的避暑胜地,山美水美人更美,过个21℃的夏天!
- 旅游业|“摘星”之后,旅游业重现“曙光”,但这种局面会持续下去吗?
- 旅游市场|2022年一季度中国旅游市场分析报告
- 杭州|“小星星”消失了,“7+3”来了,“出行链”回暖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