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希壤,能否成为元宇宙创作的起点?


春风拂过希壤,能否成为元宇宙创作的起点?


文章图片


如今 , 元宇宙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 Metaverse这个词 , 由科幻作家尼尔·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雪崩》这本小说里提出来;元宇宙的火爆 , 与科技巨头Facebook改名Meta有直接关系 。 而对它的想象 , 也大多来自于一些西方游戏、艺术作品与实践活动 , 比如游戏《第二人生》《头号玩家》、因被周杰伦弄丢而广为人知的数字藏品“无聊猿” , 无不以西方主流审美为导向 。
当然 , 这与元宇宙经济的主要参与者群体来自海外有直接关系 。 而反映在市场表现上 , 就是东方审美、中国文化在诠释元宇宙上略显乏力 。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积极被改变 。
7月8日 , 著名诗人、作家冯唐的首个数字藏品“春风十里不如你”在百度希壤、小度寻宇发售 , 这句颇享盛名的中文诗与冯唐首件元宇宙艺术作品“元立方”合二为一 , 瞬间被抢光 。 而在此前 , 由中国著名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创作虚拟建筑主体的“Meta ZiWU元宇宙誌屋”在希壤元宇宙世界正式亮相 , 这是超媒体控股(原现代传播控股)在百度希壤落地开幕的首个大型项目 , 并举办了元宇宙主题展览“后中华未来主义” 。
不得不说 , 在大部分人还在观望的时候 , 希壤已经率先交出了不少由中国文化、中国科技、中国参与者所共同书写的答卷 。 那么 , 从希壤所聚集的元宇宙创作中 , 我们究竟能看出哪些门道?除了炒币、NFT , 我们还能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元宇宙中呢?
触摸一首中文诗:元宇宙的创造力
人们真的需要元宇宙艺术吗?看过数字藏品“春风十里不如你” ,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
对于习惯了从天地自然中汲取文化养分的中国人来说 , 虚拟世界恐怕少了一份真实性和亲切感 。 不过 , 艺术作品的元宇宙进化 , 尤其是中文作品 , 所带来的感官冲击 , 一下子就让我们get到了元宇宙创作的特别之处 。 冯唐本人也对此次的跨模态作品表示很惊喜 。
以数字藏品“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发布为例 , 其就从四个层面打开了我对元宇宙的认知:
体验层面 , 拓展了大众欣赏传统艺术的维度 。 正如冯唐所说 , 元宇宙是对人类灵魂空间的扩展 , 通过“蒹葭苍苍 , 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 , 在水一方”的描写 , 读者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美丽迷人的姑娘 , 这就是一种元宇宙的体验 。 而冯唐的首个数字藏品“春风十里不如你” , 将这句颇享盛名的中文诗打造成元宇宙书道作品 , 更具沉浸感、真实感地欣赏中华文化之美 , 确实是一种全新而又熟悉的体验 。
内容层面 , 打破了物理载体的单一表达 。 基于数字技术 , 实现多模态的变换和表达 , 这次藏品“春风十里不如你” 可以书道作品挂在墙上 , 变成三维六面的书道元立方摆在家里 , 用多种维度让用户感受同一个艺术作品 , 是纸墨等物理载体所无法实现的 。
参与层面 ,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购买者、观赏者 , 也可以作为参与者合照、互动、把玩 , 成为创作的一员 。 收藏者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虚拟数字展馆 , 不仅可以随自己的心情摆放、欣赏藏品 , 未来还可能基于互动进化成更多模态、更具个性化的全新艺术作品 , 比如作为配饰戴在用户的虚拟数字人身上 , 这种成长性也是传统艺术品收藏做不到的 。
保障层面 , 元宇宙概念方兴未艾 , 自然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炒作现象 , 炒币、NFT等应用 , 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操作门槛高、难度大 , 也具备一定的风险性 。 而数字藏品不同 , 目前国内还没有开放其二次交易属性 , 既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生成唯一数字凭证 , 保证了收藏价值;又符合国内监管 , 做到了安全合规 。 此次发布的“春风十里不如你”数字藏品就依托百度超级链 , 每一份都具有唯一的链上序列号 , 即独立的、不可篡改的、可实时查验的ID , 稀缺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保障 。

希壤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 , 也让中国创作在元宇宙中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
元宇宙中的艺术 , 改变了哪些常识?
接下来就要回答一个问题 , “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成功 , 是偶然吗?数字藏品是炒作还是趋势 , 究竟有没有未来?
我认为 , IP与技术的双重加持 , 正在改变一些艺术创作领域的常识 , 而其中正蕴藏着数字藏品的核心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