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群体压力在发挥作用 , 当你身边一群人都做出相同的反应时 , 你很难顶住压力 , 去做出完全不同的行动来 。
阿希效应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 在社会情境中 , 或者模棱两可的情境里 , 人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
这也就是为什么 , 当你处在人群中 , 尤其是你与人贩子各执一词、情境分辨不清时 , 路人看热闹得多 , 而出手相助得少 。
三:这样做 , 旁人更愿意帮你看完以上这2个效应 , 你是不是有些困惑 , 那怎样才可以打破这种效应 , 让路人参与进来 , 而不是选择旁观呢?
社会心理学给出答案——如果需要帮助 , 就直接提出请求 。
①指定某一个人
当我们遇到困难 , 特别是宝妈、老人带着孩子出门 , 遇到人贩子时 , 不要朝身边人大喊“大家帮帮我” 。
因为“大家”这个词 , 太广太模糊了 。 这就会导致责任分散 , 谁都可以承担起帮你的责任 , 但谁也都可以视而不见 。
这时候 , 你一定要挑出一个特定的人来 。 比如“戴眼镜穿白衬衣的这位大哥”、“拿黑色提包穿牛仔裤的这位女士” , 把责任明确到某一个人 , 让他自动介入到你的事情中来 。
像我们常说 , 遇到人贩子抢人的紧急情况 , 就打掉路人的手机、损坏某一个路人的车 , 这也是防止责任分散的一种方式 , 将责任明确给到某一个人 。
只要有人开始介入 ,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 , 就会好办很多 。
②告知具体要做什么
当你指定某一个人后 , 要明确告诉他你的需求 。
不要因为太激动 , 而只是哭喊或喋喋不休 , 一定要说出具体的问题和你需要别人干什么 。
比如说“他们是人贩子 , 请你帮我报警”、“请你帮我打这个电话联系我的家人”、“请你帮我拍下这一幕” 。
把事情说明确 , 能减少情境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 。
只要有人愿意提供帮助 , 那他会打破“群体压力” , 从而提供可效仿的榜样 , 让其他路人也产生从众心理 , 纷纷介入进来 。
到了这一步 , 你基本就无碍了 。
这些技巧 , 不管对于带娃的宝妈老人 , 还是独自出门的女性 , 又或者遇到困难的我们 , 都很适用 。
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 , 我们需谨记 , 一定要打破“群体压力”和“责任分散”效应 。 让特定的人参与进来 , 提供从众心理的正面效应 。
只有这样 , 当我们处在群体中 , 面临紧急情况时 , 才能增加路人帮助的概率 。
如果你觉得有用 , 记得收藏和分享给更多的人受益哟~
推荐阅读
- 孙海洋一行人去人贩子家,却被要求去自首,连夜开车离开还被跟踪
- 男子天生聪慧不走正道,卖母卖妹又卖子,入室抢劫杀害77人
- 儿子被拐31年,归来已成公司老总,养母一句话令人泪目
- 被拐6年,儿子认出妈妈,被妈妈一把甩开,警察称赞:做得对
- 疯了吧!6个首轮换蓝领内线!这队疯了吧?
- 许敏的行为与“人贩子理论”完全背道而驰,难怪杜粉十分愤怒
- 首个国有网约车平台上线!T3司机:我要有五险一金了?
- 温馨小甜文《你看起来很好亲》
- 人口贩卖:揭秘无数女孩消失的背后,是猖狂黑暗的“性奴贩卖”、“现代奴隶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