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美金打造的韦伯望远镜,拍出了迄今最遥远的宇宙深空影像( 三 )


它的主反射镜口口径达到了6.5米 , 它的主镜被分割成18块六角形的镜片 。

为了确保镜子既坚固又耐用 , 科学家采用了铍材料 。




每块子镜大约有一张咖啡桌那么大 , 重量达20公斤 。



子镜上还镀上了一层纯金的薄膜 , 以提高反射红外线的能力 。



大到什么地步呢?

相当于一个网球场那么大 , 如何能把一个网球场克服地心引力送上太空?

地球上的火箭发射尺寸恐怕都没办法办到 。

所以NASA想到一个办法——

就是先让韦伯折叠起来 , 等到进入太空在微型马达和波面传感器的控制下再完全展开 。



韦伯折叠图

为了能够减少来自太阳、地球还有月球热量的干扰 , 科学家给“韦伯”制作了一个巨型太阳伞 。

但是这个巨型太阳伞也是个麻烦 , 它必须在太空中打开 。



这一套系统的复杂程度极高 , 因为本身成为一面反射镜精度需要在10纳米内 , 稍有误差 , “韦伯”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


“韦伯”加注燃料

从组装到发射 , 再到进入太空展开 。

期间过程进入哪怕一粒沙子 , 都会对“韦伯”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

所以无论外界争议多大 , 费用有多高 , NASA对“韦伯”的发生始终慎之又慎 。

因为机会只有一次 。



韦伯预计将运行在第二拉格朗日点 , 离地球更远 , 比起哈勃 , 它的视野更好 。

但这也造成了一个问题 , 韦伯“走得太远了” 。

人类目前的载人航天技术根本无法达到第二拉格朗日点 。

一旦它在太空出现什么问题 , 人工是无法修复的 , 只能自生自灭 。



近20年的时间 , 全球几千名员工 , 许多人用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去成就一个“天文望远镜” 。

而且只能成功 , 绝不允许失败 。

听起来非常疯狂 , 但事实如此 。



用欧洲航天局科学与探索高级顾问Mark的话来说就是:

“韦伯可以看到更古老的宇宙 , 早期宇宙形成的第一批星系 , 并且还有机会看到外星文明 。 ”

如果你还想嘲笑“韦伯”的话 , 那你可以看看当初“哈勃”拿到的剧本 。



看到“韦伯”升空 , 人们就会想到服役30年的“哈勃” 。

其实最开始 , 哈勃拿到的剧本也非常不顺 , 几乎所有人都在否定NASA重金打造的这台望远镜 。

它一度成为科学界的笑柄 。

因为它花了数月拍回的第一张图片 , 不仅糊 , 还是扭曲的 。



当时美国的大小媒体都报道了这个新闻 , NASA颜面尽失 , 举国一片嘲讽 。


原因是望远镜的镜头坏了 。

软件出现问题尚且可以通过计算机修复 , 但硬件出现问题 , 只能找人工 。

这和家里电脑坏了是一个道理 。

NASA只能让宇航员上天 。

没有Plan B , 如果失败 , 这将是科学史上代价最高的一次徒劳无功 。



美国航天员经过三天三夜的抢修工作 , 终于将哈勃的镜头修好 。

画面传回地球的一瞬间 , 会场沸腾 。



时至今日 , 我们看到无数关于宇宙奥秘的照片 , 全都是拜哈勃所赐 。


维修现场

正是因当初那批科学家的坚持 , 哈勃才不至于报废在太空成为一堆废铁 。

它拍下了有史以来“最疯狂的彗星” , ——舒梅克-列维彗星撞击木星的画面 。



它拍下了恒星诞生的地方——星云的中心 。



它还证明了“黑洞”的存在 , 并且把画面传回地球 。



2002年 , 哈勃望远镜又安装上了新相机 , 使用寿命延长 。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哈勃还会传回更多宇宙消息的时候 , 意外出现了 。

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时解体 , 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 。



考虑到航天飞机的安全性 , NASA决定不再派宇航员飞往哈勃 。

哈勃被“抛弃”了 。

就在NASA决定不抢救哈勃后 , 它拍下了一颗在超新星爆炸中死去的恒星光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