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个家族,曾经九世同居,900口人,400间住房


河南一个家族,曾经九世同居,900口人,400间住房


文章图片

【河南一个家族,曾经九世同居,900口人,400间住房】
河南一个家族,曾经九世同居,900口人,400间住房


文章图片


河南一个家族,曾经九世同居,900口人,400间住房


文章图片


河南一个家族,曾经九世同居,900口人,400间住房


文章图片


九世同居 , 是一个成语 , 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 寓意家庭和睦 。
九世同居 , 是元代著名杂剧 , 宣扬古时候的齐家之道 。
九世同居 , 是一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 表达了普通百姓人家对好家风的崇尚 。

九世同居 , 来源于《资治通鉴》的记载:“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 , 齐、隋、唐皆旌表其门 。
《新唐书·孝友传序》也有记载:“张公艺 , 九世同居 , 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 , 表其门 。 ”
张公艺 ,今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村人 , 生于577年 , 卒于676年 , 寿99岁 , 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 , 是个奇迹 。

张公艺自幼聪慧 , 以忍修身 , 以治家有方而名垂青史 。 家族得以持续发展 。 老少九代 , 土地千顷 , 900口子人和睦而居 。
《张氏族谱》记载 , 在张公艺的带领下:“盖九世聚族同居 , 眷属九百口 , 住房四百区 , 依然合产共嬉 , 每旦鸣鼓会食 , 群座广堂 , 髫髦未冠 , 列入别席 , 内外礼让 , 上下仁和“ 。

张公艺以忍和儒学闻名黄河两岸 , 备受历代君王的褒扬和推崇 。
550年 , 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匾“雍睦海宗”;
588年 , 隋文帝杨坚赐匾“孝友可师”;
635年 , 唐太宗李世民旌表“义和广堂”;

665年 , 唐高宗李治登门考察 , 并惊讶于张氏一族的和睦 。 他问张公艺秘诀 , 张公艺一口气写下100个\"忍\"字 , 并解释了背后的故事:父子不忍失慈孝 , 兄弟不忍外人欺 , 妯娌不忍闹分居 , 婆媳不忍失孝心…
唐高宗感动之余 , 亲书“百忍义门” , 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 , 名扬天下 。 清朝的思想家李贽、王夫之分别在《史纲评要》和《读通鉴论》中 , 对唐王访贤作了高度赞扬 。

“忍”更多的是从“德”的层面来要求家庭成员的 , 张公艺知道 , 光靠德行修养维持这个家族显然不够 , 因此在他主持家务60余年 , 制订了一套家规典则 , “立义和堂 , 制典则 , 设条教 , 以戒子孙” 。 不遵守家规的子孙 , 一律在“义和广堂”鞭笞 。
他在族内实行经济统一分配、住房统一划分 , 衣服统一制作 , 吃饭统一供给的制度 , 家规家训十六条中最严格的就有“讲法律 , 以儆愚顽”一条 。

民国初年湖州蔡振绅的《德育课本》中有“二十四悌”故事 , 其中就包含“公艺百忍”篇目 。
季羡林也曾以张公艺为例 , 认为“忍”乃做人处世的重要品性 。

如今 , 在河南省台前县桥北张村有张公艺墓 , 墓地南侧是张公艺祠堂 , 内有塑像及14副壁画 , 再现了张氏家族“百忍传家 , 孝友可师”的治家理念 。
但是 , 在台前县桥北张村 , 却鲜有张氏名门望族了 。

因为当年 , 唐高宗担心张氏家族威胁其统治 , 在御赐“百忍义门”的同时 , 降旨让张公艺兄弟十人“分食十道” , 张公艺守祖茔桥北张村 , 其他兄弟九人析居全国 , 理由是把张家“礼让齐家”美德传布天下 。
如今 , 最有名气的当为移居广东韶州的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一脉 , 其中 , 广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 ,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一诗 , 就是他的佳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