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维鸟经历两次火山爆发,基因被永久更改,活成了哺乳动物的样子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许多科学家戏称几维鸟为“荣誉哺乳动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 首先它的翅膀完全退化了 , 羽毛也完全进化成跟哺乳动物的皮毛相似的细丝状 , 更重要的是 , 一般鸟类的视觉能力都超强 , 但几维鸟的视力却非常弱 , 主要靠嗅觉觅食 , 即使自己是鸟类 , 却一心一意想要把自己活成哺乳动物的样子 。
更奇特的是 , 几维鸟的蛋相对来说非常巨大 , 一般几维鸟的体重大约为2千克 , 但雌性几维鸟产下的蛋却重达0.5千克!大概相当于一个120斤重的人类母亲 , 生下一个30斤重的婴儿……
它们的蛋之所以巨大 , 或许也跟它们想活成哺乳动物有关 。 想想牛犊刚生下来就会跑 , 但大多数鸟类刚孵化出来的时候站都站不稳 , 但几维鸟这个鸟类物种不一样 。 由于新西兰群岛上的飞禽众多 , 小几维鸟必须刚破壳就会奔跑 , 以逃避飞禽的捕杀 , 为了做到这一点 , 它们的蛋必须足够大 , 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 , 才能保证刚孵化的小几维鸟的身体足够大 , 足以奔跑 , 并且体内的能量能维持它们两个星期的生命 。
在最近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 , 来自多伦多斯卡伯勒大学的科学家发现 , 当两次大规模火山爆发将新西兰笼罩在火山灰中时 , 它们永远改变了几维鸟的基因 。 几维鸟分为四个不同的谱系 , 居住在新西兰北岛的不同地区 , 目前科学家们尚不清楚这四种鸟类为何存在 , 但众所周知 , 它们在两次大规模火山爆发中幸存下来 。
研究人员发现 , 火山爆发摧毁了大多数鸟类 , 并隔离了幸存者 , 留下很少的基因遗传 。 研究人员称 , 通过分析几维鸟的DNA , 你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该鸟来自哪个种群 , 考虑到它们是同一物种 , 它们之间的分化非常强烈 。 “我们的发现可以证明 , 这些火山确实对几维鸟产生了影响 ,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 ”而这些影响 , 或多或少跟上面说到的几维鸟的不可思议的特征有关 。
【几维鸟经历两次火山爆发,基因被永久更改,活成了哺乳动物的样子】
大约30000年前 , 陶波超级火山在一次大规模喷发中 , 将岛上大片地区覆盖在厚厚的火山灰和火成岩层中 , 喷发出总体积达1000多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和颗粒 。 大约在2000年前 , 这座火山再次喷发 , 其规模虽然只有前一次的十分之一 , 但火山灰仍然覆盖了整个地貌 。
这项新研究分析新西兰的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收集的57只几维鸟的遗传学和位置 。 研究人员使用一台超级计算机绘制了该岛的二维地图 , 然后将几维鸟及其基因数据放置在它们当前的位置 。
计算机模拟了喷发过程 , 并比较了12种可能的鸟类受到影响的模型 , 然后 , 研究人员确定了哪种结果使几维鸟的特定谱系最接近今天发现的具有类似遗传特征的地方 。
模拟结果显示 , 第一次火山喷发使大多数鸟类灭绝 , 但有少数的鸟类在岛的边缘幸存下来 。 幸存下来的群体很可能仍然彼此孤立 , 因为他们被河流和山脉等自然屏障隔开 , 但它们最终在数千年后相聚 。 在较小的范围内 , 第二次喷发产生了类似的影响:死亡、进一步的隔离并造成了更强的基因特征 。
结果还表明 , 几维鸟后来缓慢地向岛中心移动 , 经过几个世代的繁殖 , 它们传承了今天发现的特定基因特征 。 虽然早期人类破坏了几维鸟的大部分栖息地 , 并使其成为受威胁物种 , 但其影响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些鸟的基因差异 。 岛上的土著毛利人在岛上居住了大约700年 , 而欧洲人在大约160年前才开始大规模移民 , 基因差异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 。
很多人不相信进化论 , 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进化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 就像电影或动画片上的角色一样 , “duang”一下就进化得更强更具战斗力了 。 但实际上 , 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生物 , 它们的祖先都经历过多次灾难 , 经历过种群濒临灭绝的状态 , 经历过漫长的恢复过程和种群融合过程 , 才最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 一如我们称之“奇怪”的几维鸟 。
推荐阅读
- 17年河南菜农捡一凶鸟,3斤重翅膀张开80厘米,专家看后发现端倪
- 动物中的模范夫妻,却是鸟类最臭的存在,让人难以忍受
- 鸟的寿命明明很短,为什么却很少见到鸟的尸体呢?看完长见识了
- 墨脱出现太阳鸟,黑嘴巴红尾巴,不到10克重,不爱吃虫子,喜欢吸吮花蜜
- 印度最大垃圾场生活着几千只大鸟,为何当地人宁愿饿肚子也不吃?
- 不仅大象喜欢群居,就连鸟类都是成群结队的出行
- 鸟类成为迁徙距离最远的动物,只因它们拥有别样的飞行能力
- 世界上最大的蜘蛛,能猎鸟捕蛇,拥有暗器“暴雨梨花针”
- 乘坐热气球的经历
- 赛尔号:隐藏宇宙费尤,原来莱达前居民早就经历过一次命运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