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月上旬 ,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云阳县正式签署共建“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 。
参研人员为该项目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中国复眼” , 这是一个由二十多部25至30米口径天线组成的分布式雷达 。
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示意图
话说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深空探测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大口径天线设备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 , 已经完全具备火星以远的深空测控能力 , 综合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 布局全球的深空测控网最远甚至已经可以触达太阳系边际空间 , 但是根据中国复眼项目来看 , 这一太空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步伐丝毫没有放慢 , 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 , 笔者想到了十年前的嫦娥二号 , 它原本是一颗环绕月球运行的探测器 , 然而在完成既定绕月探测任务之后 , 推进剂还有很大的余量 , 当时科学家们就想利用嫦娥二号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探测 。
嫦娥二号
当时NASA掌握着绝大多数近地小天体轨道数据 , 这些数据原本是开放共享的 , 但是他们一听说嫦娥二号要探测图塔蒂斯小行星 , 立马就关闭了相关轨道数据 , 使我们处于被动境地 。
后来我们是在调动全国天文台站资源最终对图塔蒂斯小行星实现了测定轨 , 进而形成了嫦娥二号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的轨道 , 任务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 探测器以770米最近距离飞越了目标小行星 , 获取了该小行星的高分辨率彩色影像图 , 为我国后续小天体探测打下了坚实基础 。
嫦娥二号拍摄的图塔蒂斯小行星
虽然嫦娥二号成功飞越了图塔蒂斯小行星 , 但关闭轨道数据的事件再次提醒着我们 , 要想独立自主发展 , 就必须自力更生 , 自此之后我国小天体观测工作就驶入了快车道 , 首先是具备了近地轨道10厘米级空间碎片的编目观测能力 , 以此为基础测定近地小天体轨道数据的能力也是今非昔比 。
而如今正在推进的“中国复眼”则将彻底告别昔日的被动 , 这将是人类建造的探测距离最远的雷达 。
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
暗弱小天体目标自身并不能发射电磁波 , 因此传统的射电望远镜就无法实现对他的探测 , 而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对遥远距离的暗弱目标探测能力就更为有限 , 中国复眼就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生 。
中国复眼不同于传统的射电望远镜 , 它首先是具备电磁波发射能力 , 电磁波可以触达1.5亿公里远的暗弱小天体 , 然后小天体会反射电磁波 , 中国复眼雷达阵列可以接收反射电磁波 , 进而实现对遥远距离小天体目标的测定轨 , 甚至是直接对上亿公里距离的小行星高分成像 。
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
中国复眼的20多部雷达天线进行组阵探测 , 可以实现等效100米口径大型雷达的功效 , 这种分布式雷达理念其实并不新潮 , 早在多年前我们就曾利用此项技术实现对隐形战机目标的探测 。
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器圆形太阳翼
【国产大型雷达:上亿公里远小行星直接成像,NASA曾对我方封锁数据】大型深空探测设施的投建也是一个晴雨表 , 比如一步实现火星绕落巡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即将发射之际 , 我们在天津投建了70米口径大型数据接收天线 。
如今中国复眼开建也预示着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返回项目驶入了快车道 , 该探测器将于2025年发射 。 与此同时 , 我们还在计划于2026年前发射近地小行星防御演示探测器 , 旨在以“伴飞+撞击+伴飞”为方案 , 突破一系列小行星防御的关键技术 。
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返回+主带彗星探测
当两个小行星探测器起飞之际 , 中国复眼届时也将一切就绪 。
推荐阅读
- 马斯克载人航天计划付之一炬,星船起飞突然爆炸,技术不过关?
- 向SpaceX学习,未来SLS没这么贵了,美国宇航局开始测试新助推器
- 表面形成的超级风暴气旋,就能容纳3个地球!木星究竟有多可怕?
- NASA公布太空望远镜全彩图像,首张最清晰的星系照片!
- 225亿公里外,旅行者1号遭遇狂轰滥炸,太阳系外的世界果然很糟糕
- 这么害怕中国探索太阳?国外团队阻碍中国探索太阳,中科院霸气回击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揭示了宇宙峭壁,恒星诞生的闪耀景观
- 红外线是什么,由红外线延伸出的红外线技术又是什么?
- 图说科学——NASA分享的今年6月份8张最酷的地球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