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些年癞蛤蟆越来越少?它们都去了哪里?


为什么近些年癞蛤蟆越来越少?它们都去了哪里?


文章图片


为什么近些年癞蛤蟆越来越少?它们都去了哪里?


文章图片


为什么近些年癞蛤蟆越来越少?它们都去了哪里?


文章图片


为什么近些年癞蛤蟆越来越少?它们都去了哪里?


癞蛤蟆是我们小时候最常见的一种动物了 , 尤其是雨后 , 在田野里 , 几乎随处可见癞蛤蟆在爬行或者蹦跶 。 由于癞蛤蟆长相着实不喜人 , 所以小时候看到它们大都是绕着走的 。 不过 , 近些年 , 癞蛤蟆的数量确实少了很多 。 按理说 , 癞蛤蟆长成那样 , 是没有人吃得 , 那么为什么它们会越来越少呢?我们从四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

首先是食物的减少
癞蛤蟆学名蟾蜍 , 是蟾蜍科下所有两栖动物的统称 。 蟾蜍科下的成员遍布世界各地(澳洲、南极洲、马达加斯加等除外) , 仅仅是种类就有超过340种 , 其中在我国分布的约有20几种 , 最常见的蟾蜍有两种:中华大蟾蜍(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黑眶蟾蜍(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 。 这两种蟾蜍最大的区别除了分布外 , 还有体色以及形态 , 从体色上看 , 中华大蟾蜍主要以黑绿色为主 , 而黑眶蟾蜍则主要以黄棕色为主 。 从体型上看 , 成年中华大蟾蜍体长都在10厘米以上 , 而黑眶蟾蜍的平均体长在8厘米左右(雌性比雄性大一些) 。

中华大蟾蜍

黑眶蟾蜍虽然这两种蟾蜍南北相隔 , 但是从生存环境上看都非常的相似 , 两种蟾蜍都是喜欢昼伏夜出的动物 , 而且白天它们大都是在草丛、土洞或者岩石下面休息 , 到了傍晚才开始外出觅食(雨天白天也活动 。 蟾蜍的主要食物以昆虫为主 , 当然它们也会吃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 , 因此蟾蜍外出觅食通常会选择河流旁边、农田、宽阔的草地 。
但是 ,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 人对野生环境的开垦 , 许多野生环境都成为了农田 , 而为了防止病虫害 , 农田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农药的使用 。 农药的使用使得昆虫的数量减少 , 而且蟾蜍吃了被农药喷洒的昆虫后也会中毒 。 因此 , 农药的使用是蟾蜍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

其次是繁殖环境
虽然蟾蜍不像青蛙那么依赖水 , 但是它们的繁殖离不开水 , 尤其是卵必须要在水中孵化 , 而且水中孵化后的蝌蚪还要在水中生活较长的时间 , 因此 , 蟾蜍对繁殖环境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 最起码的是水面较宽的河流或者是不小的池塘 。
但是 , 许多小伙伴可能也注意到了近些年的干旱程度比我们小时候要严重了很多 , 这一点许多在农村生活的小伙伴仅仅是看自己村庄附近的水塘或者是小河就知道了 。 笔者的村子东边有一条打我记事起就未曾干枯过的小河 , 早已经在十年前干透了 , 除了暴雨时会发一下水 , 常年见不到水 , 还有在我老家的东边有一个深坑 , 以前一到夏天 , 这里就会积很多的雨水 , 晚上就能听到蟾蜍和青蛙的合唱 , 现在也已经看不到了 。
因此 , 逐渐减少的野外水域使得蟾蜍(包括青蛙)的繁殖环境越来越差 , 这也是它们减少的原因之一 。

第三是人为的捕杀
虽然蟾蜍长得丑 , 一看就让人没有食欲 , 但是 , 不能当肉吃 , 不代表没有其他的用途 。 蟾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是一种中药材了 , 许多小伙伴都知道 , 你在激怒或者用木棍触碰蟾蜍时 , 它的身上会分泌出一种白色的液体 。 这些白色的液体其实是蟾蜍的皮脂腺分泌的一种毒液 , 用来自保的 , 但是 , 蟾蜍自己都没想到的是 , 它的毒液在人的眼中竟然是珍贵的药材 , 名为蟾酥 。 据《本草纲目》记载:蟾蜍入阳明经 , 退虚热 , 行湿气 , 杀虫 , 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
除了蟾酥外 , 蟾衣也是一味稀缺的中药材 , 而蟾衣其实就是蟾蜍蜕下的外皮 , 当然 , 蟾蜍本身并没有蜕皮的习性 , 但是人们发现蟾蜍在极度饥饿时就会发生蜕皮 , 这就是野生蟾衣 。
正是因为蟾蜍身上有蟾酥和蟾皮 , 而且这两种本身就是稀缺的药材 , 所以在许多地方的蟾蜍遭到了大量的捕杀 , 这也是蟾蜍越来越少的原因 。

第四:误伤
在以前 , 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野外的淡水)就有鱼 , 而只要有鱼的地方就有想尽各种办法捞鱼的人 , 比如有人会用网网鱼 , 这样使得蟾蜍就会意外被捕获 , 再比如电鱼的人 , 电鱼是对水生态最严重的破坏行为 , 这个电鱼的动作电死的不止是鱼 , 还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水生生物 , 包括蝌蚪、蟾蜍、青蛙 , 而且在网鱼时 , 尤其是在蟾蜍繁殖的季节 , 一网下去不是一网的卵就是蝌蚪 , 这些被网上来的卵被肆意地丢在了岸边 , 太阳暴晒下 , 卵和蝌蚪成片的死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