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民族|【亮眼建筑】“兴文石海”旅游目的地游客中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世界地质公园 “兴文石海” , 坐落在四川盆地南缘山区 , 山清水秀的宜宾市兴文县境内 , 地处川、滇、黔交界地 , 奇峰罗列 , 溶洞纵横 。 同时 , 兴文是古代僰人繁衍生息和最终消亡之地 , 也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地 。
石海自然景观文化与僰苗民族文化交相辉映 , 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 “兴文石海”作为旅游目的地游客中心位于兴文县中心区域 , 项目地块紧邻兴文高铁客运站和兴文汽车客运中心站 。
作为城市标志性文旅建筑和兴文城市门户形象 , 将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纽带 , 从而进一步推进兴文石海旅游服务、文化展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 设计师从城市空间、地域特征、民族情感色彩三个维度进行思考 , 构建一个独特的 , 富有魅力的城市型游客中心建筑空间 。
不同于景区中的游客中心 , “兴文石海”旅游目的地游客中心作为城市型的游客中心 , 兼具鲜明的文旅性与独特的城市性 。 设计既要彰显文旅建筑的地标性 , 也必须与周边城市空间有机相融 。 因此 , 如何在周边城市空间关系的制约下表达独特的文旅性 , 是本设计的重点 。
方正的用地形态看似为设计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 但周边城市理性的空间秩序与紧密的城市中心区空间肌理已经形成 。 因此 , 我们希望用平和而明确的方式与周边城市空间进行对话 , 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能够有机融合 , 构建完善和谐并充满活力的城市整体公共空间秩序 , 同时得体地表达文旅建筑自身张扬的个性与“兴文石海”景区地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
平和、完整的建筑形态遵从于整体城市设计体系 。 有机错落的空间构成关系与周边建筑空间尺度相契合 , 力图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的活泼性完整性 。 在与城市空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同时 , 我们提取、抽象自然景观意象 , 水平向延展、垂直向错动的构成关系形成舒展、层叠的秩序感 。
在沿承秩序化城市空间特征的基础上 , 对层峦叠嶂、叠石成峰的兴文自然景观特征进行抽象描摹 。 逐步生成的建筑形态平和完整、错落有致、线条明朗 。 建筑南向入口的灰空间与游客服务大厅恰到好处的对应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景观 , 形成对景关系 , 内外交融 , 塑造了建筑空间的公共性 。
根据旅游服务综合体功能需求 , 建筑内部包括旅游咨询、文化展示、交通中转、服务保障、游客接待等功能 , 我们希望设计具有灵活性与可拓展性的多元化功能空间 , 使各功能空间既相对独立又联系便捷 。
设计综合考虑景区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三向维度 , 希望在城市空间中抽象、含蓄又明确、激昂地传达出文旅建筑应有的文化性与地标性 。 设计师既尊重城市界面的整体性 , 也造就了一个根植于川南大地 , 蕴含地域特征与情感色彩 , 具有旅游建筑特点的城市型游客中心 。
设计师从兴文石海最具代表性的石海自然景观文化与僰苗民族文化中提取概念 , 两者交相呼应 , 一同构成“石海欢歌”的整体理念 。 撷取 “跳舞的石头”的景区意象与自然象征意义 , 有机错落的空间构成与当地龙纹石材质相结合 , 彰显了自然山石苍劲的气韵 。
从苗族盛装寻求灵感 , 力图将“舞动的盛装”这一意象与情感色彩进行含蓄的抽象化表达 。
纹饰符号作为苗人记录历史的方式 , 其符号的深层结构 , 暗含着苗族文脉语境 。 设计师抽取纹饰结构 , 通过当代性的语汇对其进行转译 , 运用三角形母题抽象表达“盛装舞动”的民族文化意象 。
推荐阅读
- 龙陵|开封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分析
- 布达拉宫|世界上一半的黄金在布达拉宫,真的吗?导游:黄金在这里不值钱
- 甘肃|黄河之水天上来,却从此处入人间--甘肃临夏
- 上海市|衡阳,感受衡山的雄伟,体验一览众山小!
- 荔波|中国最无聊、最不值得去的5个景点,不想去第二次
- 荔波|40℃!这是高温下的南京……也是一道热辣的风景线
- 昆明|中国这座城市太清凉了,空调都用不到,简直就是避暑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