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界软饭王:把软饭吃到极致,最终称为配偶的“器官”( 二 )


在某种程度上 , 或许只有死亡可以将它们分开 , 在很多人眼中 , 这或许还是一种十分高尚的爱情 , 就如古人所说:“在天愿做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一般了 。
鮟鱇鱼的“钓鱼”大法那么为什么雄性鮟鱇鱼需要进化到这种地步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鮟鱇鱼的捕食方式了 。

长相奇特的鮟鱇鱼
在深海中 , 由于所有生物生存的地方都漆黑一片 , 所以很多深海鱼就会进化出发光的器官 , 而鮟鱇鱼也不例外 。
鮟鱇鱼的下“小灯泡”
在它们的背鳍上 , 演化出了一根自带灯泡的“钓鱼竿” , 其中的腺细胞可以分泌一种叫做“光素”的化学物质 , 其在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 , 和氧气参加反应后 , 就会发出光芒 。
于是深海中的鱼 , 在看到光亮后 , 就会不自觉地向其靠近 。

会发光的鮟鱇鱼
所以鮟鱇鱼就是依靠这样的手段 , 将猎物吸引到自己身边来 , 然后再将其一口吞掉 。
这种开挂的装备 , 可以说是弥补了鮟鱇鱼稀烂的游泳技术 , 不再担心自己因为追不上猎物而饿肚皮了 。
然而 , 拥有这种功能的 , 只有雌性鮟鱇鱼 。
所以为了生存下去 , 雄性鮟鱇鱼在出生后 , 就会循着光亮寻找自己的配偶 , 这样一来 , 它们就不愁自己饿死了 。
当然 , 这种依靠光亮吸引猎物的手段 , 也有可能招来自己的天敌 。

只有雌鱼有小灯泡
一旦鮟鱇鱼意识到 , 是比自己体型更大的鱼过来时 , 就会迅速将小灯泡含进嘴里 , 这样一来 , 它的周围又变成漆黑一片 。
而赶来的大鱼也会一脸懵 , 四处也找不到刚才的猎物 。
不过一般情况下 , 鮟鱇鱼捕食的时候都会十分小心 , 它们会将自己埋进沙子中 , 然后只露出“小灯泡” , 这时候它看上去更像一个会发光的小鱼 , 于是就成了鮟鱇鱼“钓鱼”的“诱饵” 。

靠小灯泡钓鱼
只要有小鱼伺机吃掉“小灯泡” , 鮟鱇鱼就会将其送入肚中 , 随后反复对刚才的行为操作一番 , 直到自己吃饱 。
丑出天际的鮟鱇鱼不过不得不说 , 鮟鱇鱼的长相是真的令人难以恭维 。
深海一般被称为“海洋中的沙漠” , 在深入海洋200多米后 , 周围的视线就会变得十分昏暗 , 随后在漆黑一片的海洋中 , 可以一直深入到10000多米的地方 。
面对这样的情况 , 不仅人类无法看清海底世界 , 连生物也只能闭着眼睛瞎长 。

长相丑陋的鮟鱇鱼
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售卖鮟鱇鱼的摊贩 , 一眼望过去 , 就数它最抢眼也最难看 。
巨大的头和身子完全不成比例 , 背鳍上的那根小灯泡 , 离开海洋后就变得平平无奇 。
而那长满尖牙的嘴巴 , 又像地包天一样 , 将大部分的牙齿都露在外面 , 显得整条鱼更是面目可憎 。
深海鱼的不容易对于深海鱼来说 , 长相并不是重点 , 生存和繁衍才是第一位 。

长相不是重点
或许攀登高山我们需要克服的是缺氧和高原反应 , 依靠一些装备我们可以爬上8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 。
但是要潜入海底8000多米的地方 , 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因为越是深入海洋 , 它的压强越高 , 温度越低 。
深度每增加10米 , 压强救护增加一倍 , 在万米的深海中 , 可以达到1000多个大气压 , 如果人类生活在这里 , 不知道相当于多少只大象踩在我们身上 。
由此可见 , 在深海中生存的鱼类 , 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 。

它们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 , 不得不进化出独特的结构 , 避免自己被压扁 。
而面对深海的寒冷 , 还有很多鱼进化出了一些防冻的糖蛋白 。
【鱼界软饭王:把软饭吃到极致,最终称为配偶的“器官”】但其实这些还不是它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 因为这些缺陷可以依靠进化来弥补 , 但是在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的深海中 , 所以食物就十分稀缺 。
即便偶尔有沉降下来的有机物 , 也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被分解和消耗掉 。

鮟鱇鱼:长成这样我也很无奈
所以尽管我们说雄性鮟鱇鱼是“鱼界的软饭王” , 但是这何尝不是生物为了生存做出的努力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