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近日 ,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邓秀新院士团队成员柴利军教授受邀在国际学术期刊《CriticalReviewsinPlantSciences》发表了题为“Systemsandbreakdownofself-incompatibility”的综述文章 。 该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关于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状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全面总结了用于打破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状的生理与分子技术 , 进一步对植物界由自交不亲和(SI)向自交亲和(SC)性状演化可能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
【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团队发表打破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状的综述文章】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SI)是显花植物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广泛存在的生殖隔离机制 , 旨在防止近亲繁殖和物种退化 , 保持物种遗传多样性 。 根据植物花型结构不同 , 自交不亲和可分为同型和异型自交不亲和类型 , 其中同型自交不亲和又可分为配子体(Gametophyteself-incompatibilityGSI)和孢子体自交不亲和(Sporophyteself-incompatibleSSI)两种类型 。 在GSI中 , 雌雄蕊识别过程中 , 花粉在花柱中会形成完全亲和、完全不亲和及半不亲和三种情况;而在SSI中 , 雌雄蕊识别过程中只会形成完全亲和或完全不亲和两种情况(图1) 。
图1.配子体与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类型
不论是GSI或SSI系统 , 都是由单一位点复等位基因来控制 , 即通常由一个S位点且该位点上包含有遗传上紧密连锁的雌性决定因子和雄性决定因子 , 不同类型间控制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状关键决定因子可能存在差异(Table1) 。
Table1.不同SI机制的总结
自交不亲和性状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对维持物种遗传多样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 使得在一些物种中打破SI性状显得尤为重要 。 本文系统综述了已报道的多种用于打破植物SI性状的生理技术如:乙烯、盐溶液、CO2及高温等处理进展(图2) 。
图2.打破SI的生理技术
除可能的化学和外界环境因素对SI的影响外 , 本文也对未来可能用于打破SI障碍的生物技术如基于CRISPR-Cas9的分子技术进行总结与展望(图3) 。
图3.打破SI的分子基础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推荐阅读
- 进化论解释不了:为什么两亿年来鳄鱼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 “第二地球”终于被发现?科学家:极有可能适合人类生存
- 一边行走,一边奔跑
- 人类为什么不能吃人肉?除了道德和伦理,皆因这种病毒会让你致命
- 渗透剂JFC-E和渗透剂JFC-S的区别是什么?
- “海市蜃楼”真的只是一种光学现象吗?科学家对此提出了两种猜想
- 这种神奇的树,每年分泌50千克“汽油”,不加工就能供汽车使用
- “灵魂”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2个灵异实验,揭开背后的奥秘
- 科学家猜测:太阳系早期可能存在两颗恒星,另一颗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