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地图赛道的轻与重( 二 )


前述所有的应用的基础 , 可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底座——AIRLOOK地图开放平台 , 或者更准确的说 , 是该平台的云渲染版本 。
在谈到这个平台之前 , 笔者想起了此前和国内某AI头部企业创始人的一次交流 , 他谈到一个观点:决定在某个产业级数字技术赛道上开始创业 , 先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能不能有足够高的技术壁垒?
2.能不能有合理的利润空间支持长期滚动式研发投入?
3.能不能至少有75%的产品以标准化、平台化的模式交付?
事实上 , 这三个问题可以说至今仍然是国内主要的数字化产业技术市场上的拦路虎——举例来说 , 亚马逊云业务的毛利率接近40% , 而国内云计算头部企业的利润只有几个点 , 这其中关键的指标 , 就是亚马逊的云业务有70%以上是以标准化形态交付的 。
用通俗的话来讲 , 就是用户在使用某种能力的时候 , 交付方式越轻越好——把麻烦留给自己 , 把简便留给客户 , 这样的平台才能“常赢”和“赢得长” 。
然而 , 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地图领域 , 特别是三维高精地图 , 存在项目周期长、合规要求复杂、运行环境搭建复杂、高精渲染成本过高等问题 , 致使其长期以来只能点状、片状的被应用;同样 , 在相关应用人才的富集程度上 , 中国和美国等国家有存在巨大差距 。
在这种情况下 , 谁先提供一个通用化能力强、标准化程度高、场景扩展范围大的全栈式开发平台 , 谁就能抢占市场的先机 。
三维实景地图领域早已聚焦了不少巨头企业 , 如腾讯、华为 , 今年4月高德地图也发布了三维版本 , 然而在这个强手如林的赛道上 , 最早推出面向全行业开放的平台级产品的 , 却是一家中等规模的创业公司——AIRLOOK , 这不禁更让人对其充满好奇 。
先撇开公司背景不谈 , AIRLOOK地图开放平台云渲染版 , 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个力图改变整个行业的里程碑产品——它打破了以往定制化的项目开发模式 , 打造了集地图建设、视觉渲染和高效分发的全栈式平台 , 率先满足了市场对三维地图的通用化及批量化建设需求 。
而且 , AIRLOOK地图开放平台的轻 , 是全方位的“轻” , 是在确保体验的前提下的轻 。 这其中的前提 , 一方面是通过实时动态的渲染 , 可以构建丰富精细的场景表现 , 打造全动态光照与丰富的物体细节表现 , 增强三维场景的视效体验;另一方面 , 强大的物理引擎可以真实模拟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 , 是构建“数字孪生”的必要渲染平台 。
众所周知 , 渲染需要强大的算力 , 而AIRLOOK平台把渲染放到了云端 , 不但降低了用户配置本地算力所带来的复杂性和成本 , 而且基于H.264规格对每帧进行压缩 , 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流媒体传输 , 即使在普通的浏览器上都可以顺畅的观看到精细的渲染效果 , 更可以根据L1-L5五个级别 , 选择不同的细腻程度和纹理标准 , 以适配从宏大到精细等需求不同的场景 。

当然 , 无论多么轻的产品 , 都需要本地化的适配 , 为此AIRLOOK根据真实业务场景开发渲染功能并封装成标准接口 , 使用者只需要直接调用封装好的开发包 , 就能便捷加载三维场景 , 快速完成场景搭建 。 而丰富的SDK和开放平台技术文档 , 也可以帮助开发者实现近乎即插即用的U盘式体验 , 使之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聚焦于业务本身之上 。
值得一提的是 , 云渲染并推送媒体流 , 绝非播放预先录制的视频片段而是加载次世代引擎实时运算的渲染帧和音频 , 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浏览器上 , 通过键盘、鼠标、触屏等 , 进行可继承、可升级、可交互的三维展示 。
但常识告诉我们 , 越是简单的前端 , 就一定有超级“重”的后台 。
第三部分 一家坚持“重”模式的创业公司
笔者曾和AIRLOOK创始人王砚泽交流 , 对于元宇宙赛道 , 他坚定的选择了从难度超高的基础层做起 , 他的理念是——不投机、不走捷径、在每个关键环节上构建自研技术壁垒 , 并以对行业的超前预见 , 通过布局上的“先手”来进行赛道卡位 。
就AIRLOOK而言 , 你可以大致这么理解——先构建出虚拟世界的几何模型 , 进而构建出符合现实规律的动态过程(如日升月落造成的光影变化) 。 然后打破虚拟和真实世界的界限 , 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完全由数字技术创造、但体验与实景孪生完全无法分辨的元宇宙世界 。
这个路程很长 , 但它的第一步就AIRLOOK来说 , 很早前就迈出去了 , 那就是实现空间组网体系与构建现实物理空间数字化还原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