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地图赛道的轻与重( 三 )


为了最大化的降低采集成本 , 同时保证效率 , 从前端的无人机生产制造 , 到无人机的使用、航飞、对外作业和第三方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 都被纳入AIRLOOK的业务范围 。
这种从无人机开始研发的路径是最重的 , 但能够实现采集体系与应用体系的充分打通 , 做到了极大降低采集成本、提升采集效率、提升数据精度 , 其空间数据获取成本控制可能是行业最低的 。
同时 , 除了最初的数据采集外 , AIRLOOK还搭建了适用于可以常态化自动更新的无人机组网系统 , 支撑城市级三维成图需求的同时 , 还可以针对大范围固定场所高频次采样测量及更新数据 , 并做到一次部署后全自动运行 , 从起飞到自动回航降落充电 , 全部自动化搞定 。

例如 , 我们前面谈及的莱西市的抗疫地图 , 就可以因应抗疫需求而决定更新频次 , 在关键时刻甚至可以每日更新和实时监测 , 极大的提升了智慧城市的管理水平 。
但是 , 当海量的数据被采集后 , 更难的是把它们生产成三维实景地图的初级产品 。
有数据显示 , 人类发射的数百颗近地轨道卫星 , 每日会下传以PB为单位的多种光学成像数据 , 但由于人类数据处理能力的限制 , 最多只有20%的图片数据得以利用 , 而80%则沉淀在硬盘柜和磁带机中 , 成为无人问津的“冷数据” 。
目前 , AI图像处理技术几乎是唯一一种能够自动化、大批量的完成图像采集数据的前期和后期处理的技术路径 。
在这个层面上 , AIRLOOK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算力平台 , 此后 , 又通过与北京大学 , 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 , 以自主技术攻关为核心 , 研发出了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建系统软件 。 通过自研的AI图像处理算法 , 实现自动化的三维建模、精修、结构化以及更多地物要素数据挖掘 。
支撑AIRLOOK快速发展 , 是这个行业对优质产品的“一图难求” 。 仅仅从政企市场来看 ,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落实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部署 , 其建设任务要求是 , 在2025年 , 50%以上的政府决策、生产调度和生活规划可通过线上实景三维空间完成 。
以上仅仅是政府层面的目标 , 而如前所言 , 在商用领域如导航、本地生活、数字影视、数字文旅等领域 , 还有大量的需求亟待满足 。
然而 , 和踊跃的需求相比 , 绝大多数厂商的现状是 , 把几乎所有环节都分散在不同企业中 , 通过总包/分包的传统项目制驱动 , 效率低下 , 成本虚高 , 而且无限重复造轮子 。 相比之下 , AIRLOOK在技术、资质和已经上线100多个城市的开放平台的积累上 , 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 可以提供最短的供应链、最简明的商业模式和更高的利润天花板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先着重于“重”的基础能力建设 , 再设计“轻而标准化”的交付方式 , 是这家公司显而易见的叠加式创新特色和差异化优势 , 也很可能成为行业的主导模式 。
缩短的是供应链 , 而延伸的是价值链 , 这使得AIRLOOK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可公开访问/调用的三维地图平台 , 我们希望它走的更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