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7月21日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 , 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灭绝 。
【连王者繁殖能力的它,也活不下去了吗?】对于许多人来说 , 第一次认识白鲟 , 是从它的灭绝消息中 。 一名网友感叹“从未遇见 , 听闻已是永别” 。
很遗憾 , 白鲟的全身照都很少 。 /视觉中国
白鲟 , 曾和恐龙“同框” , 在地球上存活了近1.5亿年 。
四川渔民常称“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 。 据上世纪50年代的记录 , 成年白鲟身长可达7.5米 , 体重达908公斤 。
巨型的白鲟站在长江食物链的顶端 , 张口就能吞吃“四大家鱼”等大型淡水鱼类 , 堪称“淡水鱼王” 。
2003年大年初一 , 科研人员在四川宜宾附近 , 救助并放生了一尾长江白鲟 。 谁也没想到 , 这竟成了人类与白鲟的最后一次谋面 。
2003年1月27日 , 宜宾主城区附近的长江岸边 , 专家在救治一条白鲟 。 /新华社
当年参与救助的危起伟 , 如今是IUCN鲟鱼专家组唯一的中国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 他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时表示 , 无法繁殖是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
每年清明节前后 , 成年白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 , 聚集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附近产卵 。 一尾成年白鲟单次产卵数高达20万枚 , 繁殖能力也是王者级别的 。
金沙江、岷江和长江 , 三江汇合于宜宾 。 /视觉中国
鱼卵孵化出的幼鲟 , 再顺流而下 , 觅食长大 , 散入长江各支流和湖泊里 。 大江大鲟 , 上下悠游 。
到了上世纪末 , 长江上的一个新鲜事物 , 大大造福于人类 , 同时又狠狠杀死白鲟 。
1981年 , 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坝葛洲坝落成 。 大坝建成的三年后 , 危起伟第一次亲眼见到白鲟 。 那尾白鲟从坝下被捞上岸 , 头破血流 。
横亘长江上的葛洲坝 。 /视觉中国
根据危起伟的调研 , 白鲟的洄游路被水坝“堵”住了 。 带着生儿育女的本能渴望 , 白鲟一次又一次用脑袋撞向水泥高墙 , 也许到死都搞不懂为何“此路不通” 。
水坝这个庞然大物 , 将长江干流切割成坝上和坝下 , 把白鲟的产卵场压缩了一半 。 水坝两边的白鲟想“通婚” , 比登天还难 。
后来建造的水坝设计了供鱼类洄游的鱼梯或者鱼道 , 使洄游鱼儿能利用鱼梯的缓冲和助力 , 拾级而上逐渐翻过水坝 。 此外 , 水坝还设计了可升降的人工水箱 , 等开闸直接将鱼儿放回上游 。
水坝边上的鱼梯 , 可帮助洄游鱼类爬坡 。 /网络
只不过 , 鱼梯宽窄不一 , 鱼类大规模洄游 , 就像千军万马走独木桥 。 而且 , 鱼类智商不太高 , 不是都能学会“坐电梯” 。 因此 , 每年为了洄游 , 依然有部分鱼儿被水坝拦了下来 。
水坝最基本的蓄水功能 , 也会对长江水文条件产生深远的影响 。 随着水温、水深和水流速度等的变化 , 洄游鱼类的新陈代谢也会改变 , 从而影响性腺发育 , 抑制产卵 。
当白鲟聚集水坝两侧的时候 , 还有一群贪婪的人类 , 拿着大小渔网 , 守株待兔 。 采砂船挖掉鱼类产卵地 , 工业废水的偷排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 。 这些都使“鱼生”倍感艰难 。
到了20世纪末 , 长江白鲟的数量不足400尾 , 其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 禁止捕捞 。
中国邮政在1994年发行的白鲟纪念邮票 。 /网络
当时科学家试图通过人工繁殖的方式 , 来留存白鲟的种群 。 只可惜 , 当时人类对白鲟的认识有限 , 且硬件设施不齐全 , 人工养殖的第一尾白鲟只存活了29天 。
再后来 , 人类有能力为白鲟准备大池子 , 长江里却再也见不到白鲟的身影 。 在2019年发表的论文中 , 危起伟和他的弟子张辉指出 , 在2005—2010年之间 , 长江白鲟已灭绝 。
危起伟和弟子张辉在2019年所发表的论文中 , 预言了白鲟的灭绝 。 /网络
一个旗舰物种的陨落 , 折射出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危机 。
推荐阅读
- 四川51岁男子一生未婚,25年后一江苏女子找上门:我是你亲生女儿
- 女子酒后称要渣男,四闺蜜叫来两男子帮忙,四川法院判了
- 四川男子为让女儿出门找对象,把空调拆了,女儿抗议爸爸回复亮了
- 四川一18岁女孩为情所困,从高楼跳下,被气垫接住,更多细节曝光
- 济宁邹城惊现2亿年前生物仙女虾,与恐龙同时代,虾卵水火不侵
- 四川一高校女生被男友公主抱,害羞遮脸引热议:有哄娃睡觉的感觉
- 四川一村民捡回6枚“野鸡蛋”,孵化后被判刑!真的不能捡吗?
- 男子到四川农村吃酒席,来到现场,顿时心凉,随礼200块也觉得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