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千里看望生病同学”视频走红背后:八零年代的“尖子班”,忘不了( 三 )


毕业以后 , 很多同学就散了 , 沿着各自的轨迹 , 越走越远……那时没有电话 , 彼此联系很困难 。 彭咏梅经常听到同学们的故事 , 谁考上了博士 , 谁去了广东做生意 , 谁在什么地方突然遇到了谁……
班级群成立以后 , 大家的聚会变得前所未有的频繁 , 有在成都聚的 , 有在广州聚的……2017年夏天 , 他们搞了一场毕业30年同学聚会 , 50多个同学回到南坝中学 , 找回他们的青春记忆 。

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合影 。
学校变化很大 , 原来的教学楼和寝室都已不在 , 只有校门口那两棵黄桷树 , 依然那么粗、那么茂盛 。 活动的一项议程 , 是每个人上台讲自己的经历 。 30多年前 , 他们一起成长 , 一起出发 , 然后努力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回到南坝中学 , 同学们格外亲切 。
彭咏梅当年在班上成绩很好 , 但为了早就业 , 只是读了中师 , 中师毕业后才又考大学读了本科 。 王赤道高中毕业通过招考参加了工作 , 后来下岗 , 又进了保险公司 , 一直干到管理人员岗位 。
作为群主 , 王赤道熟悉班上所有同学的情况 , 有做企业的 , 有当老师的 , 有做公务员的 , 有在学术领域有所造诣的 , 也有担任企业高管的……30多个留在宣汉本地的同学 , 大都条件不错 。
王赤道说 , 班级群里 , 大家都还是过去那样纯真和坦诚 。 哪个同学有困难 , 大家还是如同当年那样踊跃帮助 。 谁家有什么事 , “群委会”会代表班级给予支持 。 平时有什么活动 , 或者有困难的同学需要资助 , 很多同学都会积极掏钱 。 但“群委会”规定 , 需要出钱的时候 , 一个人最多不能超过5000元 。
这次去看覃浩 , 王赤道也给覃浩妻子张燕打过电话 , 问有没有经济困难 , 可以在班上搞个募捐 。 但张燕说 , 家里经济条件足以支撑治疗费用 。
忘不掉的“纯真岁月”
刘刚大学毕业后 , 和另外两个同学留在南坝中学教书 。 他至今记得 , 有一次覃浩跟一个同学打赌 , 没喝一口水 , 就吃下了10多个馒头 。
刘刚说 , 成长伴随着饥饿的记忆 。 读初中的时候 , 每到上午第四节课 , 就饿得走神 , 盼着赶紧放学吃饭 。 比起高年级学生 , 他们打饭的时候常常挤不进去 , 班上的大个子就发挥“桥头堡”作用 , 挤进去后挨着把同学的饭打出来 。
刘刚跟覃浩老家挨着 , 离学校有20多公里 , 每个月回家一次 , 有时候坐中巴车 , 有时候为了节约钱 , 就选择走路 。 初二以后 , 覃浩有了一辆自行车 , 他俩便骑车到学校 , 放假又骑回去 。 路上坡坡坎坎 , 两个人换着骑 , 上坡时便一前一后推着走 。
赵永红是班上的文艺委员 , 她发现来自农村的同学更腼腆 , “才艺”方面比较欠缺 。 但大家关系都特别好 , 女生会帮男生洗衣服、缝被子……赵永红父母在南坝镇工作 , 她没有住校 。 她去女生寝室玩的时候 , 很羡慕那些住校的同学 , 自由 , 可以一起玩耍 。
同学聚会的时候 , 这些30多年前的往事 , 总是不断被打捞出来 。 那时候过得很苦 , 有同学一个星期才吃一次肉 , 也有同学生冻疮 , 袜子都脱不下来……但那段成长经历 , 也充满了快乐 。 有同学在纪念册上写下当年的趣事 , 署名“我” , 因为“我可以是我 , 也是诸位同学” 。
“总体来说 , 男生(发型)以三七分为主流 , 女生以马尾辫为时尚 。 不论男女 , 都有草鞋的朴实、中山装的庄肃、西装的风流和喇叭裤的潇洒……”
“30年 , 我们忙工作、忙家庭、忙孩子 , 都在试图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 30年 , 我们曾咀嚼过种种艰难困苦 , 品尝过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 但无论漂泊在异地他乡 , 还是扎根家乡故里……都改变不了我们之间一个朴素而真诚的称呼:同学 。 ”这段话 , 是覃浩在30年同学聚会后写下的 。
覃浩堂弟覃本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 覃浩是那种特别积极上进的人 , 他工作认真 , 为人豁达 。 他已经是高中高级英语教师 , 2015年还主动去新疆支教了一年半 。 在四川宣汉老家 , 他资助贫困学生和老人已经10多年了 。
赵永红记得 , 覃浩以前经常睡得很晚 , 喜欢把自己唱的歌发在同学群里 。 在同学们的印象里 , 覃浩性格开朗 , 生活中充满热情 。 每次放假回到宣汉 , 他总要召集大家聚一聚 。
那天在医院离别的时候 , 赵昌奉看到浩子微笑着挥手 , 眼中却多有不舍 。 转过身来 , 赵昌奉的眼泪掉了下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