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选择上传大脑时,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当人类选择上传大脑时,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文章图片


当人类选择上传大脑时,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


文/观察未来科技
前不久 , 马斯克宣称已将自己的大脑上传到云端的消息 , 给互联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 马斯克不仅声称将大脑上传到云端 , 更表示已经与自己的虚拟版本交谈过 。 先不说马斯克这次又是日常嘴炮 , 还是真的已经上传大脑 , 上传大脑这项技术都已经以一种可视的速度逼近人们的生活 。
【当人类选择上传大脑时,将迎来一个怎样的未来?】如果有朝一日 , 人类真的研发出了把人的大脑上传到计算机的技术 , 即把我们的意识转移到电脑硬件上 , 那就意味着 , 人类找到了延长寿命的终极方法 。 实际上 , 机械大脑一定是未来——人类的技术正在朝数字化世界生存狂奔而去 , 但在机械大脑到来前 , 人类需要解决的事情还有很多 。

上传大脑真的可以实现吗?
这种上传大脑的技术基础 , 就是全脑仿真技术(Whole-brain Emulation) 。
而这种全脑仿真技术能够应用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我们已经具备足够好的大脑模拟技术 , 能够在模拟大脑的同时 , 模拟人的意识 。 二是这种模拟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模拟 , 而是对原本人类意识的复制 , 在所有相关方面都与原来的人的思想完全一样 。
近些年 , 人类在全脑仿真技术上的努力也是可见的 。 比如 , 美国艾伦研究所的科学家早在2003年就开始着手建构人脑以及非人灵长类大脑的基因表现图谱联结图谱 。 2010年起 , 美国国家卫生院以及数所大学也联合展开了“人类大脑联结计划” , 共有一千两百位健康受试者(包括数百对双胞胎以及他们的非双胞胎手足)接受了大脑造影、基因定序以及行为检测 。 同时 , 德国与加拿大的科学家也在合作进行“巨脑计划” , 目前 , 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来自六十五岁女性的三维大脑模型 , 其高达二十微米的分辨率 , 让单一细胞都几乎无所遁形 。
另外 , 自适应可塑伸缩电子神经拟态系统(SyNAPSE)计划则希望利用神经突触模拟芯片来建立一个数位大脑 。 2014年 , IBM成功发表了仿人脑芯片 。 该芯片拥有一百万个“神经元”以及2.56亿个“突触” , 可以短暂模拟大脑活动 。 同年 , 日本的“京”超级计算机(KComputer)使用八万三千个处理器 , 也成功模拟了人类一秒钟脑部活动的百分之一 。
2013年 , 欧盟也展开了“人脑计划” 。 这项十年计划拥有十三亿美元的资金 , 旨在通过尖端的计算机工具来绘制一张精细的人类脑部活动地图 , 并希望利用这些信息来建造一台能够模拟人脑网络结构的超级计算机 。
这些超大型研究计划 , 正在试图解开复杂的大脑结构 。 透过追踪大脑中的神经联结、建构超高分辨率的人脑模型 , 以及绘制大脑的基因“表现”或基因活动地图 , “上传”人脑结构与信息的科幻小说情节 , 或许就将在未来的一天得以实现 。
不过 , 需要提醒的是 , 尽管人们正在尝试解开复杂的大脑结构 ,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 其包含了大约900亿个神经元 。 大脑时时刻刻接受来自视神经、听觉神经等 , 以及周围神经系统传送过来的信号 。 大脑将这些信号进行解析 , 并产生感觉 , 进而对外在环境做出反应形成运动信号 。 运动信号再通过脊髓传达到周围神经系统 , 进而控制肌肉控制人的身体 , 做出复杂的高级的运动行为.
当脑神经开始处理信息 , 就会产生相应的电磁信号 。 从神经元的构造来看 , 当神经元传达信号时 , 神经元内外的带电离子流动形成电流 , 电流到达突触后激发化学反应继续传递信号给下一个神经元 。
当一定数量的神经元像集成电路一样一起工作时 , 就可以产生能被宏观的电极所探测到的电磁信号 。 而电磁型号的变化 , 则反映出当前皮层区域的活跃程度 。 这些信号经过放大 , 编译变成了包含信息的信号 。 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 用算法推测出大脑想表达的东西 。
但至今 , 现代科学所掌握的关于脑的一些知识和脑波的分析方法依然只是脑科学的冰山一角 , 这决定了人们没有那么快能够实现完全的全脑仿真 。 换言之 , 全脑仿真所需的技术需要通过科学的渐进发展取得 , 但从技术角度来看 , 目前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障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