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李伯谦:立足田野探文明之源( 二 )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近几年 , 在河南新密新砦遗址、郑州东赵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南阳黄山遗址以及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与文明探源相关的重要遗址 , 都可以看到李伯谦的身影 。 为了研究方便 , 他索性搬到郑州长住 。
“传统史学的三皇时代 , 大致对应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早、中期 , 五帝时代大致对应新石器时代晚、末期 。 从古国到王国再到帝国的三大阶段 , 符合中国上古历史的真相 。 ”
什么是“文明”?“文明”达到什么状况、什么程度才算形成?不同研究者会有不同回答 , 但都有一个自己衡量的标尺 。 李伯谦认为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说法最为贴切 。
过去西方学术界多以城址、大型礼仪建筑、青铜器、文字作为判定社会已进入国家阶段的标准 , 后来又以聚落的多级分化作为判定标准 。 李伯谦一直主张从多个方面讨论聚落等级 。
“比如 , 聚落规模是否出现分化?大型、特大型聚落是否出现大型宗教礼仪活动中心和建筑?墓葬在规模上是否出现分化?是否发现有专门的武器和象征最高权力的权杖、仪仗等器物?是否发现了文字和少数上层人物垄断文字使用的迹象?这些标准都与中国考古遗迹现象紧密联系 。 ”
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道路及其特点等问题 , 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 也是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 在研究中国文明演进历程中 , 李伯谦一直注意总结文明发展对于当下的启示 。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李伯谦始终坚信 ,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 , 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