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吗?据记载 , 上述观点源自“从木兰化石论茶树起源和原产地”一文(下文简称“木兰化石”) 。
一直以来 , 植物学界有这样一个观点:“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 , 也就是山茶目 , 山茶科 , 茶属及茶种的老祖宗 , 茶树起源于古木兰中的第三纪——宽叶木兰 。 ”
最近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世雄余香琴在《广西林业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评“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的观点》 , 从专业和常识的角度推翻了这一论断!以下是原文 。
该文基于《中国植物化石》(第三册:中国新生代植物)描述的宽叶木兰(Magnolia latifolia)和中华木兰(M. miocenica)两个化石种(均为叶化石) , 认为“茶树叶片的形态、叶脉构造、侧脉对数及夹角大小、侧脉不达叶缘并向上弯曲与上方侧脉相连、叶尖形态等特征与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古植物化石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
所以 , 推想“茶树是在第三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由宽叶木兰演化而来” 。
宽叶木兰出土于云南景谷的渐新世(Oligocene)地层 , 中华木兰发现于山东临朐的中新世(Miocene)(山旺组)地层 , 《中国植物化石》一书中并没有中华木兰在云南等其他地方的分布 。
宽叶木兰化石但“木兰化石”在介绍中华木兰时 , 其产地却有云南景谷、临沧、沧源、澜沧、景东、梁河、腾冲等县 , 其模式产地——山东临朐只在后面的论述“向东传至浙江嵊县、河南南阳、山东山旺 。 向南海南岛和东南亚也有中华木兰化石报道”中轻描淡写地提及 , 也没给出其他地方“中华木兰化石报道”的文献 。
中华木兰化石因此 , “木兰化石”有关中华木兰的“广泛”分布是十分可疑的 。
在地质年代上渐新世和中新世分别是新生代第三纪(Tertiary)的第三和第四个时期 , 第三纪从老到新依次划分为古新世(Paleocene)、始新世(Eocene)、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Pliocene)5个地质时期 , 再往前是中生代的白垩纪(Cretaceous)和侏罗纪(Jurassic) 。
在植物分类学上 , 茶树(Camellia sinensis)隶属山茶科(Theaceae) , 是现代植物 。 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隶属木兰科(Magnoliaceae) , 二者是化石植物 。
茶树与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山茶科与木兰科两个科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 属被子植物系统进化方面的学术问题 。
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一直是进化生物学的研究热点 , 吸引了世界上许多顶级科学家穷其一生去探讨 , 迄今只在高级分类阶元(目级或科级)水平上提出了一些大致的演化框架 , 而“木兰化石”依据如此少的文献资料、通过如此简单的研究方法、如此容易地在种级水平上得出了如此精确的结论 , 委实令广大从事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倍感诧异 。
本文拟从植物系统分类学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述 。
1
白垩纪被子植物大爆发是业内广为熟知和接受的观点 , 包括山茶科在内
现有化石资料表明 , “在白垩纪距今90 ~ 125百万年(-135百万年)前 , 被子植物的现代类群的不同演化水平及不同传代线的代表几乎都出现了” 。
【专家质疑| 杨世雄:“木兰化石论茶树起源的观点”欠专业】也就是说 , 包括山茶科和木兰科在内的被子植物各类群在白垩纪就已经起源了 , (山茶)科与(木兰)科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发生在白垩纪早期甚至之前 。
宽叶木兰化石出土自白垩纪之后的新生代渐新世地层(距今23.5 ~ 33.7百万年) , 中华木兰更为年轻 , 二者不适合用作探讨科间系统演化关系的证据 。
2
山茶科的化石在白垩纪地层中就已出现 , 远早于宽叶木兰和中华木兰的生活年代 , 后者不可能是茶树的祖先 。
山茶科的化石从中生代的晚白垩纪到新生代的上新世在全球许多地方都有发现 , 花、果实、种子、叶和木材的化石均有 。
推荐阅读
- 散发耀眼光芒,环绕远古星系,至今为止最完整的爱因斯坦环
- 重大突破!AI破解几乎所有蛋白质结构,两亿个全新数据将带来什么
- 地球到底怎么了?1天已不足24小时
- 万物相生相克,为啥没听过病毒有天敌?克星竟是它自己!
- 太阳系原来长这个样?科学家最新绘制的日球层,外形诡异像羊角包
- 从64亿公里外传来清晰照片,科学家:这就是人类一直想要找的!
- 科学家:火星上发现生命,有可能是人类绝望的开始
- 碳基生命进化的终点是什么?人类离终点还有多远?
- 量子力学证明“运气”能改变?科学研究发现,物质和意识彼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