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随着时光的流逝 , 许多往事就如同沙滩上的脚印 , 在海浪的冲击下 , 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有些事情 , 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洗礼 , 不但没有消失 , 却变得越来越清晰 , 让人难以忘怀 。 其中 , 多年前的探险“双龙洞”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件让人终生难忘的事情 。
在全国 , 以“双龙洞”命名的景区有很多 , 最有名的还是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 因为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收入到了小学语文课本中 , 这不仅让全国人民知道了浙江金华有个双龙洞 , 而且也在全国许多学子心中播下了一颗探险的种子 。 其实 , 我们铜陵地区 , 也有一处景点叫“双龙洞” , 只是名气不大 , 鲜为人知吧了 。
【铜陵|第一次走进铜陵的“双龙洞”】我清楚的记得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 , 因为同学张君的哥哥曾经去过
双龙洞的缘故 , 他提出了大家组织一次去“双龙洞”探险的倡议 。 倡议一提 , 很快就得到了七、八位同学的响应 , 虽然大家谁也没有听说过铜陵的双龙洞 , 更不知道双龙洞的具体位置 。
为了保证这次活动的安全 , 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 事先购买了10支蜡烛、10盒火柴 , 准备了几支石笔 , 还托人从金口岭铜矿借来了两盏充满电的井下新矿灯 。 之所以买了10盒火柴 , 因为当年打火机属于奢侈品 , 市面上还没见过一次性的打火机 。 准备工作做好后 , 我们静等着星期天的到来 。 因为当年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 , 也就是星期天 。 谁知 , 临出发时发生了变故 , 多数同学没能到场 。 到场的只有张君、王君和我共3人 。 我们在集合点等了很久 , 还是没有其他人赶到 , 最后 , 只能3个人骑自行车出发了 。
铜陵双龙洞位于董店镇(后来并入了天门镇)双龙村边的山脚下 。 当时交通不便 , 双龙洞隐藏在群山之中 , 所以才鲜为人知 。 我们骑着自行车 , 沿着5路公交的路线向前进发 , 经过了八一二地质队 , 来到了碎石岭煤矿附近的大倪村 。 当年公路到了碎石岭煤矿也就到头了 , 剩下的就是崎岖的山路了 。
大倪村的村民非常热情 , 我们于是就把自行车放在一户农家的门口 。 接下来 , 我们一路打听 , 一路翻山越岭 , 沿着陡峭的山间小路前行 ,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来到了双龙洞前 。
记得当时只有一条不太宽敞山路通到双龙洞边 , 双龙洞周边全是荒山野坡 , 田地很少 , 山上有一处开石头做石碑加工的小作坊 , 不远处是一个散落着二十来户的人家的小村庄——龙口村 。 我们走到洞口处 , 只见几位妇女正在洗衣服 。 听说了我们要进洞探险 , 她们都劝我们要注意安全 , 不能进得太深 , 并且说不久前有几位城里人进了双龙洞 , 把火柴弄湿了 , 无法走出来了 , 最后还是村干部带人把他们救了出来 。 当时我们也许是年轻气盛 , 也许是觉得准备的充分 , 所以并没有把村民的劝说当成一回事 。
双龙洞因外形酷似龙口 , 又因传说它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用龙头拐杖捅出的两个洞口 , 因此而得名 。 这里溪水清澈 , 常年不断 , 在没通自来水以前一直是当地人的饮用水 。 我们打开了矿灯 , 小心翼翼地向洞中进发 。 开始洞内很宽敞 , 洞口也很高 , 越往里走 , 洞口变得狭窄起来 。 有一段路要蹲下身子 , 弯腰爬行才能通过 。 爬行十几米 , 豁然开朗 , 洞里变得十分宽敞 , 洞顶也是高不可攀 。 记得还有一段路要涉水才能通过 。 在洞内前行 , 周边一片漆黑 , 矿灯也只能照亮身边近处的东西 。 我们每人保管着几盒火柴 , 防止弄丢弄湿;每到拐弯处 , 我们还要用石笔画上箭头 , 以免找不到回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