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树旁 , 是一个池塘 。
有一年阴天 , 我们去慧苑 , 结果半道下了大雨 。
在慧苑寺躲雨 , 过了大半个钟头 , 直至下午五点多才走出来 。
就是走到这片有池塘、有芭蕉的地方 , 近距离拍到了好几只白鹇(武夷山人称岩鸡) , 胖胖的 , 特别肥美 。
估计在雨后的傍晚 , 白鹇一家刚巧出来觅食 , 不巧就跟我们打了个照面 。
另外 , 往左向上跨步穿过看到白鹇的小池塘 , 有两条小道 。
往左可通往鬼洞 , 直走往前 , 能抵达大竹湾 。
而鬼洞与大竹湾 , 又是另外两处属于慧苑的小山场 。
鬼洞这个山场 , 分外鬼洞与内鬼洞 。 与慧苑相邻的是外鬼洞 , 属峡谷地带 , 相对地势更开阔些 。
而穿过外鬼洞 , 过窄道 , 可抵内鬼洞 。 内鬼洞的出口处 , 就到了倒水坑 。
内鬼洞 , 属于幽境峡谷 , 很狭长 , 刮风时峡谷里山风呼嚎 , 乍一听还有些阴森 。
另外 , 不论内、外鬼洞 , 都分布有不计其数的奇种 。
尤其是内鬼洞 , 还属于挂了牌的茶树品种资源保护基地 。
即 , 这些奇种不能随便砍掉 , 种成新品种 。
此处有性繁殖出来的奇种们 , 藏在这避开人世喧嚣的秘境里 , 怡然自得 , 快乐生长 。
《5》
再将脑海中的立体地图缩放回来 。
回到刚刚提到的那株文保级古松树 , 站在松树前 , 如果不走岔路 , 一直往前 。
那么 , 穿过那片看到芭蕉林的地方 , 就是慧苑寺了 。
慧苑寺 , 是慧苑坑的标志性建筑物 。
每日早晚 , 寺庙里的僧人都会做功课 , 钟声悠扬放远 。
以慧苑寺为圆心 , 更能帮助茶友们梳理对整个慧苑坑的认知脉络 。
因为 , 前面一口气介绍了那么多小山场 , 当你走到慧苑寺时 , 差不多走了慧苑主路线的半程 。
用理工男的思维逻辑看 。
从入口处的章堂涧 , 一直走到慧苑寺 , 差不多能算慧苑坑的半径 。
但站在慧苑寺前 , 翻过一座山 , 还是慧苑 。
再翻过一座山 , 还是慧苑 。
再翻过第三座山 , 估计也没走出慧苑这个大坑 。
【武夷山|章堂涧、古崖居、鹰嘴岩,现场实拍图还原,3分钟带你认识慧苑坑】可想而知 , 整个慧苑的地盘是有多大?!
走进慧苑寺的后山 , 能看到僧人们修整出来的平地 。 只不过平地上种的不是茶 , 而是供应素餐的瓜果蔬菜 。
顺着寺庙后山往下 , 往里深入走去 , 能抵达不少慧苑深处的小山场 。
而在慧苑寺门前 , 另有一处地标——双悟桥 。
往双悟桥方向深入 , 能抵达枫树窠、古井等一系列小山场 , 当然 , 脚程有些远 , 走得慢的话起码得一两个小时 。
由于是非游览路线 , 没有修路 , 且里面都是茶 , 没有景点 , 不建议游客贸然深入 。
再次站到慧苑寺前 , 向左走去 。
面前有一片竹子建成的纳凉处 , 供游人休息 。
往前走主路 , 不过数分钟时间 , 能看到介绍飞来峰的石碑 。
抬头远眺 , 能望见飞来峰 。
此时再专心走到路的尽头 , 在拐角处 , 有个指示牌 。
再往左 , 可到达流香涧与大红袍方向 , 这是游客导览路线 。
而往右呢 , 则是非游览路线 , 指示牌上没有标明 。
但熟悉岩茶山场的人都知道 , 从这里走进 , 就是竹窠入口了 。
竹窠这个山场 , 也很狭长 。
两旁是巨大的风化岩 , 中间是茶树 。 往里深进去 , 忽而走石阶上升 , 忽而走一段平路 , 忽而又往下 。
忽高忽低 , 狭长幽深 , 每次走进这样的小山场 , 都有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的感觉, 路漫漫兮 , 得慢慢走 。
《6》
因为篇幅有限 , 写完竹窠 , 文章就该收尾了 。
但 , 慧苑深处的小山场 , 远不止前面介绍的那些 。
正文里提到的 , 只是其中典型 。
再回顾起来 , 慢慢数一数 。
章堂涧、天车架、鹰嘴岩、内外鬼洞、大竹湾、枫树窠、古井、天角、飞来峰、竹窠等 , 都是慧苑坑的小山场 。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要躬行 。
没有去过实地之前 , 很难切身感受 。
为什么武夷山当地的茶农会说 , 将慧苑大大小小的山场过一遍下来 , 起码要两、三天才能走完 。
对茶友们来说 , 深刻认识到慧苑很大这个概念后 , 有不少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
比如 , 慧苑坑不单单是坑涧茶 , 也有包括岩上山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