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洪武五年(1372)制大碗口铳 , 现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元末明初的群雄战争中 , 大碗口铳已被用于水上作战 , 尤其在鄱阳湖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这个观点是有争议的 ,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 , 炮舰最主要的装备是火炮 , 而朱元璋战船所用的这种碗口铳 , 是否能归为火炮之列?这个问题恐怕也难以定论 , 毕竟在当时 , 枪与炮没有明显的界线划分 , 火器无论口径大小 , 皆以“火铳”称之 。
火铳 , 是一种射击型管状火器 , 有时又称“火筒” 。据史料记载 , 燃烧、爆炸性的简单火器 , 大约在唐代后期 , 已运用于军事作战 。自南宋中期至元代 , 火器多次被投入战争 , 形似小型火炮的火铳也应运而生 。目前为止 , 中国乃至全世界公认的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铜火铳 , 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 , 诞生时间是元大德二年(1298) 。
朱元璋部队在鄱阳湖水战中使用的所谓碗口铳 , 顾名思义 , 是炮口似碗口的一类火铳 。它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 , 由于没有瞄准具 , 命中率无法与后来出现的火器相比 。但在元末明初 , 碗口铳却是水军克敌制胜的利器 。陈友谅死后 , 朱元璋以迅雷之势荡平群雄 , 最终于1368年称帝 , 建元洪武 , 缔造了大明王朝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铸造于洪武五年(1372)的铜制大碗口铳 , 口径110毫米 , 全长36.5厘米 , 重15.75千克 。由铳上铭文“水军左卫 , 进字四十二号”可知 , 此物曾被用于水上作战 。按明代官修法典《明会典》给出的数据 , 弘治(1488—1505)以前 , 明政府军器局每三年要生产这种大碗口铳3000门 。
火器成为明军标配
明帝国建立后 , 朱元璋对火器始终保持重视 。洪武十三年(1380) , 朱元璋设立了专门生产冷热兵器的机构军器局 。同年 , 朝廷对军队装备问题有了新的规定 , 《明太祖实录》记载:“凡军一百户 , 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由上可知 , 卫所兵每十人必一人持铳 , 意味着从建国之始 , 明军就保持着一定比例的火铳兵 。虽然当时士兵配备的武器仍以冷兵器为主 , 但火铳已经结束了在军队中零散使用、临时装备的阶段 , 正式成为明朝军队的制式化标配 。这是明代火器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 。
文章图片
景泰元年(1450)制铜火铳 ,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北京保卫战中 , 击败也先蒙古骑兵的 , 基本都是这种早期火铳
朱元璋为何如此重视火器 , 这当然得追溯到元末群雄战争得到的经验 , 前文所言的鄱阳湖之战是一个水战案例 , 在陆上城市攻防战中 , 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也有一场火器大战 。
至正十九年(1359) , 朱元璋的部将胡大海率部进攻属于张士诚势力的绍兴城 。二月八日 , 来势汹汹的胡大海兵临绍兴城下 , 守将吕珍见胡部尚未稳住阵脚 , 立即命守城将士以火铳、火炮攻击其前锋部队 。胡大海部顶着炮火攻城 , 士卒死伤无数 , 双方厮杀异常惨烈 。战至三月二十日 , 守军一支部队自城中出击 , 胡部正欲迎战 , 忽然遭到对方火铳射击 , 竟致阵脚大乱 , 无法抵抗 , 只能悻悻而退 。其后 , 胡大海部的士兵多次进攻都被守军用火铳打退 , 尤其以春波桥一带战斗最为惨烈 , 据载 , 攻入此地的胡部士兵竟被守军全歼 。
惨痛的教训终于使胡大海意识到火器的重要 。在五月十四日发动总攻时 , 他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命士兵以抛石机与常用箭打头阵 , 继而集中火铳、火箭、石炮、铁弹丸等火器 , 向城内密集发射 。守军在胡部的狂轰滥炸下伤亡惨重 , 胡大海趁对方阵脚大乱 , 率部发动猛攻 , 一举攻占了绍兴城 。从此之后 , 集中优势火器击敌 , 成为朱元璋的常用战术 。几场鏖战 , 朱元璋皆依靠火铳、火炮拿下胜局 , 待功成名就 , 自然要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
推荐阅读
- 大栅栏|这条二百七十多米长的小街上,为何有七家老戏园子?
- 官窑博物馆|北宋亡国后的瓷器惊变:官窑如何登上王朝盛典?
- 通州八里桥之战|八里桥之战,三万对阵三千,“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清为何全军覆没
- 大凌河之战|明末辽东军人的心理变化:祖大寿投降前经历了什么?
-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连环计、苦肉计,历史上的三国情报战真有这么精彩吗
- 老相片|旧照:上世纪的小朋友们
-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上梁”有何讲究?
-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强国:强汉盛唐,富宋军明
- 遗址|探访元上都遗址
- 上甘岭|血战上甘岭的虎将秦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