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鄱阳湖之战上的“火”与“炮”:中国最早的炮舰对攻( 三 )


可以说 , 自打下江山的那天起 , 朱元璋就已将火器制造提上日程 。在他的强势推行下 , 上至工部、内府 , 下至地方各布政司及各地驻军 , 都下辖有兵器制造单位 , 工匠服役及生活条例政策被着意改善 , 以吸引专业人才 。而众多冷、热兵器尤以火铳最为优先 。为保证火铳所需的发射火药 , 朝廷下设有内官监和兵仗局管控的火药制造局 , 同时地方上还开设有火药作坊 。火器上通常镌刻有武器名称、编号、铸造时间及机构、具体监造者及制作者姓名等信息 , 一旦这些武器将来出了问题 , 就可根据铭文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 。反之 , 如果它们在战斗中发挥出重要效力 , 也会对制造者论功行赏 。根据已出土洪武火铳上的铭文来看 , 有7支都由“宝源局”制造 , 宝源局原本以铸钱为生 , 也都成了朝廷的造铳单位 , 更遑论各地不计其数的大小作坊 。
朱元璋驾崩后 , 燕王朱棣成功上位 , 并将帝国首都迁至北京 。他在洪武时期建立的卫所旗军编制的基础上 , 对军队进行整改 , 其中最具突破性的一项举措 , 便是创建不同于卫所编制的“三大营” , 以“内卫京师 , 外备征战” 。这里的“三大营”是指京师京营 , 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 直接归朝廷指挥 。《明史》载:“居常 , 五军肄营阵 , 三千肄巡哨 , 神机肄火器 。”可知五军营与三千营以冷兵器为主 , 唯神机营专习火器 。神机营的创立 , 标志着古代中国诞生了第一支独立成建制的火器部队 。
鄱阳湖|鄱阳湖之战上的“火”与“炮”:中国最早的炮舰对攻
文章图片

弘治十八年(1505)制碗口铳 , 现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碗口铳是一种小型火炮 , 没有瞄准具 , 身管短 , 射速慢 , 射程近 。由于没有瞄准具 , 命中率较低
火器之所以能在明朝发展迅猛 , 还有个客观原因——缺马 。明军与北元蒙古骑兵交锋 , 难免会出现步兵对抗骑兵的窘境 。这种战法风险巨大 , 极易被冲散阵型而崩溃 , 而当时能弥补这一致命缺陷的唯有火器 。
【鄱阳湖|鄱阳湖之战上的“火”与“炮”:中国最早的炮舰对攻】严格来说 , 明初的这些火铳类似于火门枪 , 发射时一般需要两个人 , 不仅操作麻烦 , 发射效率低 , 而且命中率也低 。明初火铳的最大缺陷在于“发莫能继”——发出一弹后 , 短时间内无法再次发射 , 无论从操作原理还是实战威力 , 都很难与后来的火炮相提并论 。不过对于只会使用冷兵器的北方游牧民族而言 , 这种早期简单的管状火器已堪称大杀器 。土木堡之变后爆发的北京保卫战中 , 神机营曾一度力挫也先的蒙古骑兵 , 令明王朝转危为安 。在15世纪中叶的中国 , 也正是这些被称为“铳” , 在后世看来粗糙又笨拙的传统火器 , 曾是力挽狂澜、拯救帝国危机的法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