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100年前的预言被证实,揭开宇宙起源和轮回的真相!( 五 )


带领团队研发出的气体放电显像术(GDVGas Discharge Visualization) ,
揭开了关于光的更不可思议的特性 。
人体辉光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 , 为什么宗教或神话故事里的那些“神佛” ,
比如释迦摩尼、耶稣基督、湿婆、观世音菩萨等等 ,
头顶总是笼罩着神圣的光环?人在表现一些强大的生命时 ,
总会刻意地在其周边加上一些耀眼的光 ,
仅仅只是为了让圣人的形象看起来更加威严吗?事情好像没有这么简单 。

20世纪30年代 , 苏联电器工程师塞米杨·克里安在一次维修设备时 ,
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一只手放在了覆盖着玻璃的电极之上 ,
指尖出现了放电火花 。 出于好奇 , 克里安想要探究一下 ,
发生在手掌周围的火花是否能被相机的胶片记录下来 。
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尝试 , 让克里安发现了 ,
暴露在脉冲电磁场中的生物体会发出彩色的“光晕” 。
把活的生理组织放在用绝缘材料(如玻璃)制成的平板上 ,
再对绝缘材料施以高压高频电力 ,
就可以在底片上照出肉眼看不到的、生物体散发出的特有的光 ,
克里安称其为“人体辉光” 。
人体辉光 , 听起来是一个特别民科加玄幻的概念 ,
但实际上是一个正经的科学话题 。
但当时的苏联主流科学界并没有把克里安的主张当一回事 。
直到几十年后 , 俄罗斯量子物理学家康斯坦丁.科罗特科夫
研发出了气体放电显像术(GDVGas Discharge Visualization) ,
简称GDV照相术 。

GDV照相术能够捕捉到肉眼看不到的人体散发的光晕 ,
以及光晕在不同状态之下的变化 。
通过实验 , 科罗特科夫发现每个人所发出的光都有所不同 ,
但人体辉光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 。
一般情况下 , 一个人的主辉光区位于头顶 , 手指尖的辉光也比较强 。
下肢发光往往比上肢要弱 。 人体不同部位虽然紧密相邻 ,
但它们发出的辉光强度可相差几倍 , 甚至十几倍 。
最神奇的是人体辉光似乎与人的情绪以及生命状态息息相关 。
悲伤和抑郁时 , 辉光看起来黯淡 。 幸福和愉悦时 , 辉光则更明亮 。
当相爱的人发生肢体接触时 , 产生的辉光色彩最绚丽 ,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爱就是光”的原因吧 。
日本京都大学研究员岗村仁 , 利用能检测到单光子的超敏摄像机 ,
也做过一项有关人体发光的实验 。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
5名20多岁的健康男性志愿者被安排连续3天 ,
每天从上午10时到晚上10时 , 每隔3个小时 ,
上身赤裸地站在摄像机前20分钟 , 房间密不透光 , 一片漆黑 。
实验结果表明 , 人体发光的强度在一天内起起伏伏 。
大约在每天早上10点钟左右 , 发光强度最弱 ,
下午4点钟时最强 , 之后又逐渐变弱 。
也就是说 , 人体发光强度可能跟我们的生物钟或者代谢节律有关 。
人体辉光告诉我们 , 不仅萤火虫、水母等动物会发光 , 人也能发光 。
事实上 , 不单单是人和动物在发光 , 只要是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发光 。
区别只在于这个光是否能被肉眼捕捉到 。
这是因为 , 光的本质是电子振动所辐射出来的电磁场能量 。
只要电子有振动 , 就会释放光子 , 无论多么微弱 , 也是光 。
所以宇宙里的一切 , 包括黑洞在内 , 都在发光 , 没有例外 。
光变物质

时间很快来到了2021年7月 ,
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有了一项惊人的发现 。
由华裔物理学家许长补Zhangbu Xu领导的一个团队用实验证实了
布莱特-惠勒(Breit-Wheeler)过程 ,
而且用的正是布莱特和惠勒当年提出的替代实验方案 , 即加速重离子 。
被加速的重离子作为光源而不是光子束 ,
带强正电的重原子核在极高的加速度下 ,
会在周围产生强烈的电磁场 , 类似于光子云 。
也就是说 , 当重离子在粒子加速器中移动时 ,
它是被一团光粒子所包围着的 。
当两个这样的重原子核在加速器中 , 朝对方撞过去时 ,
它们的光子云就会相互作用 。
被大大加速的高能光粒子发生碰撞 , 按照布莱特-惠勒的理论 ,
这个过程中应该会出现成对的电子和正电子 。

根据Zhangbu Xu团队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的论文 ,
他们使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将两个金原子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