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败的探月,将地球最顽强的生物留在了月球上,它们活下来了吗( 二 )


科学家曾做过一系列实验 , 水熊虫能够承受电离辐射的剂量 , 是人类致死剂量的数百倍;能抗住的压力是最深海沟水压的6倍 , 在同等压力下人类会被压到变形;在5700戈瑞的放射强度下 , 原子弹的辐射杀不死它 。
这些在体型上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水熊虫 , 为什么生命力如此顽强呢?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 , 当生存环境变得恶劣时 , 比如遭遇高温、低温、缺水、缺氧、电离辐射等威胁时 , 水熊虫的身体便缩成圆桶状 , 并自动脱水 , 身体的含水量由正常的85%骤降至3% 。 此时 , 水虫熊的运动停止 , 新陈代谢基本停止 , 甚至开始分解部分器官以维持生命 。 科学家将水熊虫的这种状态称为“隐生”状态 。

此外 , 科学家还发现 , 当缺水时 , 水熊虫能够分泌一种物质 , 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 , 它在里面不仅能够度过困难时期 , 还能够繁衍后代 。
在正常情况下 , 水熊虫几乎不会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 , 因为它的食物清单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植物、藻类、细菌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
水熊虫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5亿年 , 它能够在小行星撞击地球、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爆发等毁天灭地的灾难中幸存下来 , 就足以说明它的强大 。
我们再回到“创世纪号”的坠毁上 , 看看那些留在月球上的水熊虫到底将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 。

“创世纪号”最后传回的遥感数据显示 , 它撞上月球的速度约为139米/秒 , 而水熊虫能够承受的最大冲击力约为900米/秒 , 再加上环氧树脂的缓冲作用 , 所以这几千只水熊虫在遭受剧烈的撞击后是能够存活下来的 , 尤其是包裹在环氧树脂里的那一部分 。
落地之后 , 这些水熊虫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就是月球上巨大的昼夜温差 。 在月球表面 , 白天温度最高可达127℃ , 夜间最低温度可至-183℃ 。 尽管在极端高温和低温实验中 , 水熊虫都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 但是它们能否长期适应月球上频繁的昼夜切换 , 仍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

不过 , 在探测器撞击月球表面的过程中 , 会扬起很多灰尘沙砾 , 这些灰尘沙砾说不定能将一部分水熊虫埋入地下 , 使它们逃过剧烈的温差变化 。
毫无疑问 , 这些留在月球上的水熊虫将一直处于“隐生”状态 , 除非它们足够幸运 , 在月球上遇到水 。
近年来 , 科学家通过检测月壤中的成分发现 , 1吨月壤中约含有120克的水 , 1吨岩石中约含有180克的水 。 如果这些水熊虫中的一部分幸运儿在月球上遇到了水 , 那么它们就有可能重新复活 , 甚至在上面繁衍后代 。

当然 , 出现这种结果的概率非常非常低 。 但是 , 科学从来都需要乐观精神 , 古今中外 , 几乎所有做出过开创性贡献的科学家 , 无一不是思想上的乐天派 。
所以 , 请记住:太阳不爆炸 , 水熊虫不会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