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已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模式植物 , 被誉为“植物中的果蝇”
当然 , 就像《火星救援》的主角一样 , 这次研究的参与者们也很清楚 , 直接在月壤里种东西显然不行 , 因此 , 他们也对手头这点少得可怜的月壤进行了必要的改造:在月壤下方 , 研究人员垫了7毫米厚疏松多孔的棉岩 , 将准备好的水和营养物质储存了进去 , 然后覆盖了一层0.45微米的滤膜 , 并将每份一克的月壤盖在上面 , 让含有营养的水分可以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月壤、维持拟南芥的生长 。 从理论上讲 , 做到了这一步之后 , 月壤的改造已经完成了 , 接下来只需要等待着新生命破土而出 , 为全世界带来希望……
当然 , 新生命确实破土而出了:种植在12份月壤样本内的拟南芥种子(2-4粒 , 因为体积是在太小 , 是用移液枪“播种”下去的)全都成功萌发 , 另一批拟南芥则按照“老规矩”种在人造的模拟月壤内 , 作为实验中的对照组 。 不过 , 在萌发后仅仅一个星期 , 真实月壤中播种的拟南芥就出了问题:它们的根系生长远比对照组缓慢 , 整体长势也相当之差 , 一部分拟南芥甚至直接停止了生长 。 而在播种三周后 , 对收割的拟南芥进行的基因测序表明 , 种植在真实月壤中的拟南芥基因组内表达出了大量抗盐、抗金属、抗氧化基因 , 这是模拟月壤中种植的拟南芥未曾出现的情况 。 换言之 , 真实月壤对植物生长的胁迫因素显然要远超过模拟月壤 。
虽然在实验结果公布后 , 一部分对于“报喜”有着近乎强迫症般爱好的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立即开始打出了诸如“外星种菜成为可能!”“攻克了外星种菜难关!”之类的标题进行炒作 , 但事实上 , 实验本身的结果显然难言成功 。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 利用真实月壤培植的拟南芥的糟糕长势恰恰表明 , 光是指望在月球(很可能也包括火星)的土壤中加入足够的水和养分就拿来种植作物的想法 , 显然是不太靠谱的 。 而过去进行的模拟实验 , 事实上并不足以充分模拟这些地球之外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 其参考价值极为有限 。 更重要的是 , 这些实验还是在地球大气之内进行的 , 如果真像许多科幻作品里所描述的那样 , 直接将植物栽在火星表面“改善环境” , 结果恐怕会非常不容乐观 。
当然 , 这并不是说 , 在离开地球之后 , 我们就一定和绿色植物无缘:一个最为简单的办法 , 是放弃直接在土壤中种植植物 , 改为水栽 。 这样不但更加节省空间 , 而且也相对更为可控(栽培用的营养物质和水都可以依靠循环利用获取) , 甚至在完全封闭的小型居住区内也可以种出各类蔬菜来 。 除此之外 , 通过基因技术改良植物本身、使其能够适应胁迫条件更多的土壤和当地环境 , 也是一种可行之道 , 只不过 , 这条路上需要突破的障碍会更多 , 也更困难 。
但毋庸置疑 , 正如过去数十万年的人类进化史所说明的那样 , 只要有可能做到 , 人类就一定会带着与自己共存的物种扩散与繁衍 。 即便很少会一帆风顺 , 但“走出去”永远都是人类种群最强劲的原初驱动力 。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推荐阅读
- 新剧重推|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真的什么都不是,也什么都做不了
- 新研究称,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尚未开始,但地球正朝它飞速前进!
- 南极洲冰雪融化之后,露出金字塔,有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吗?
- NASA发现火星还“活着”?火星存在生命体?火星人存活在地底下?
- 大象的记忆力比人类还好?科学研究发现,象脑神经元比人脑多3倍
- 冷冻复活梦破灭?首批冷冻人现状曝光,冷冻50年仍未复活
- 黑人的基因与白人接近,还是与黄种人更接近?为什么?
- 世界顶尖科学家弃美回国,又是一个“钱学森”,美方学者:亏大了
- 人类为什么无法找到外星人?科学界给出三种解释,成功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