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古镇,我真看腻了

|量产古镇,我真看腻了

文章图片

|量产古镇,我真看腻了

文章图片

|量产古镇,我真看腻了

文章图片

|量产古镇,我真看腻了

文章图片

|量产古镇,我真看腻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 古镇成为了都市人脑海中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
毕竟 , 古镇天然地符合现代城市居民对于宁静氛围的想象——低矮的木质建筑、古朴的石板街道、小桥流水、游鱼飞鸟、夕阳西下 。
但去得多了 , 你就会发现 , 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 , 古镇越来越像了 。 它们都有一条古街 , 卖臭豆腐、芡实糕、明信片 , 街边都有红灯笼、手工艺品……日复一日地迎来送往 , 古镇成为了一个被架空的空间 , 存在于每一个旅游目的地 。 看着旅行时的照片 , 你甚至无法分辨它们的差别 。
古镇 , 成为了你最熟悉的异乡 。
从保护到量产
究竟从什么时候起 , 人们爱上了去古镇旅游?
江苏周庄是第一个走进全国视野的古镇 , 其最初源于艺术家和学者们的发现 。 因为周庄风景优美 , 画家们喜欢到那里写生 。 1978年 , 著名画家杨明义到周庄创作了《水乡的节日》 , 因此被称为“发现周庄第一人” 。
△“中国第一水乡” , 周庄 。 /图虫
之后的几年间 , 杨明义的好友陈逸飞和吴冠中也先后到周庄写生 , 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灵感创作了《故乡的回忆》 。 这幅画后来被美国石油大亨买下 , 并在1985年送给了邓小平 。 这逐渐让周庄名声远扬 。
另一边 , 学者们也注意到水乡的独特风貌 。 阮仪三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 他从1985年起 , 奔走于各地古镇 , 反对盲目追求城市化 , 呼吁“刀下留城” 。
他调研走访过包括周庄、乌镇、西塘等在内的多个江南古镇 。 阮仪三说:“如果说江南古镇是我的孩子们 , 那么周庄就是我的长子 。 ”1986年 , 阮仪三的团队编制了第一版发展规划方案——《水乡古镇周庄总体及保护规划》 。
△江南有名的古镇很多 。
周庄本地古建筑得以修复 , 政府也着手旅游开发 。 1986年 , 国务院正式提出 , 要保护有历史或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 。 在各方努力下 , 1989年 , 周庄古镇开门迎宾 , 当时的游客达到了5.5万人次 。
从1997年到2001年 , 以周庄为首的江南古镇陆续得到修缮开发 , 周庄、西塘、乌镇、南浔、甪直、同里 , 这6个古镇成为了江南地区古镇的典型样本 , 并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 。 古镇由此成为了全国旅游的大热选项 。
△2014年2月28日 , 乌镇 。 供游客体验的碾船 。 (图 阿灿)
随着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古镇数量的增多 , 各种各样的开发模式也不断涌现 。 周庄的开发衍生了知名的“周庄模式” , 其特点在于有一套完整的古镇整体保护规划体系的支撑 , 以及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 , 这是由政府主导的古镇保护组织机制 , 然后再由本地原住民开设商业场所 , 通过旅游开发带来的收入反哺古镇保护 。
后来还有“乌镇模式” , 其更注重资本的积极运作 , 由旅游公司在初期进行开发 。 还有最初备受争议的“南浔模式” , 其实施了古镇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 , 以1.3亿元的价格将30年经营权出售给上海博大公司 , 强制拆迁居民498 户 。
△春日晨光下的南浔古镇 。 /图虫
古镇开发原本是一种对于稀缺性文化的保护 , 而逐渐地 , 这些古镇开发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被不断复制 , 甚至很多城市周边的郊区 , 都试图成为某个小型古镇 , 供人们短暂地旅行度假 。
像北京密云的“古北水镇” , 一度成为了全国最“牵强”的古镇 , 它在司马台长城脚下 , 却几乎处处都仿照江南水乡打造 , 就像是从浙江空运过来的 。 但这依然挡不住其在运营初期就成为了明星项目 。
古镇也渐渐从一种“保护”变成了一种“量产” 。
古镇困境
商业化是古镇开发面临的最大问题 , 作为旅游产业而翻红的古镇 , 需要靠商品维持经营 。 因此 , 为了创造更高的利润 , 那些知名古镇几乎都存在开设大量旅游商店、接待过多游客的情况 , 有些甚至导致原住民迁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