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51岁褚时健出任卷烟厂厂长,遭到排挤,反击方式绝了( 三 )


身体力行带动工人主动工作还不够 , 要想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 就必须要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
玉溪卷烟厂多年亏损 , 工人们大多一家三代挤在十几平米的土坯房中 , 房中除了一张破旧的床和用了多年的炊具 , 别无他物 , 有的职工家庭甚至连一个暖水瓶都买不起 , 喝口热水都成问题 。

那时候玉溪当地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愿意进卷烟厂工作 , “太穷 , 进了厂都没钱讨老婆 。 ”
糟糕的居住状况和经济状况影响了工人的心态 , 大家都抱着混日子的心态 。
玉溪人看他们的笑话 , 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是笑话 , 如此 , 工人怎么会安心投入工作?企业又如何能获得发展?
针对工人住房极度困难的问题 , 褚时健力排众决定修建职工宿舍楼 。
听到厂长宣布这个消息 , 工人们情绪高涨 。
听说要修建宿舍 , 工人们很高兴 , 厂里一片欢腾 。
但基建科科长却完全不当回事 , “新官上任 , 说大话 。 ”
科长敷衍 , 基建科其他人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 无故请假 , 上班摸鱼 , 看报纸、织毛衣 。

几天后 , 厂里的工人看到基建科毫无动静 , 也开始怀疑褚时健说空话、套话 , 大家议论纷纷 , 投向褚时健的目光充满疑问 。
褚时健坐不住了 , 他身为厂长居然做不到上令下达 , 他想为工人谋福利 , 却被如此敷衍 。
厂长发了火 , 基建科科长被免职 。
褚时健重新调配人手 , 紧锣密鼓地安排修建宿舍楼 。
四个月后 , 一幢可容纳72户的宿舍楼拔地而起 , 首批住房极度困难的一线职工拿到了新房钥匙!
【1979年,51岁褚时健出任卷烟厂厂长,遭到排挤,反击方式绝了】这一举措让卷烟厂职工看到了厂长的魄力 , 也看到了企业未来的希望 。

带领企业走上巅峰企业有未来 , 工人有动力 。 经过3年的整改 , 1983年玉溪卷烟厂的产量达46.5万箱 , 税利2.3亿元 , 创下了烟草行业的新纪录 。
但褚时健并不满足于此 , 1985年 , 他根据在美国考察得出的经验 , 请农业技术专家在云南找到最适合种植烟叶的地区 , 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 。
还聘请技术人员从种植阶段开始严格控制烟叶质量 , 将中上等烟叶比例提升至80% 。
企业有了优质烟叶 , 农村也从中获得了的经济利益 , 褚时健的这一举措赢了云南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 。
种植烟叶的农民越来越多 , 这也为玉溪卷烟厂后来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与此同时 , 褚时健还从英国引进了89套世界先进水平的卷烟设备 。 原料品质上去了 , 先进设备也有了 , 玉溪卷烟厂迎来攀登巅峰的绝好时机 。
从1979年到1983年 , 玉溪卷烟厂开始崛起 , 年产量逐年递增 。
从1984年到1988年 , 玉溪卷烟厂昂扬起飞 , 在短短5年时间里卷烟年产量翻了一番 , 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突破百万箱的大型卷烟企业 。
1988年 , 玉溪卷烟厂在利润、人均创造利税等8项指标名列全国烟草行业第一 。
从1990年开始 , 玉溪卷烟厂成为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帝国 。
1991年 , 玉溪卷烟厂成为全国烟草行业唯一的“国家一级企业” , 这一时期 , 玉溪卷烟厂年均利税达200亿元左右 , 占整个云南省财政收入的60% 。

1995年 , 玉溪卷烟厂正式更名为“红塔集团” , 这也标志着“红塔山”步入巅峰 。
1996年至今 , 红塔集团平稳发展 , “红塔山”品牌估值386亿元 , 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品牌 。
褚时健“烟草大王 ”的名号响彻全国 , 他也因此获得“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
此后褚时健曾跌入谷底 , 也曾在74岁高龄创立“褚橙” , 成为众多企业家追捧的人生楷模 。
2017年 , 褚时健将企业交给儿子打理 , 宣布退休 , 2019年3月5日 , 褚时健离世 , 享年91岁 。
参考文献1、新京报:《褚时健 , 那个不服输的人走了 , 马云说:我很钦佩他》
2、央视网:《传奇褚时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