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官员早就听闻董黯纯孝之名 , 又觉得董黯杀人是事出有因 , 有心放过董黯一码 , 又担心违背国法 , 于是就将这事儿上报到了皇帝面前 。
结局当时皇位上坐的是汉和帝刘肇 , 他本人其实也算是一个孝子 。
【大孝子董黯,母亲与邻居之母拉家常,被邻居辱骂并殴打,卧病不起,几年之后,董黯杀死邻居为母报仇】汉和帝的母亲是汉章帝妃子梁贵人 , 因为皇后窦氏无子 , 嫉妒这些有皇子的嫔妃 , 所以之前用手段逼死了太子刘庆的母亲 , 并废了刘庆太子之位 。
梁贵人深知自己斗不过窦皇后 , 便将刘肇送给窦皇后抚养 , 刘肇这才被立为太子 , 可是窦皇后并没有放过梁贵人的亲人 , 最终梁贵人也忧郁而死 。
刘肇继位之后 , 窦太后与外戚窦宪兄弟掌控朝政 , 引起满朝文武大臣的不满 , 后来在刘肇14岁的时候 , 在大臣的帮助下 , 刘肇诛杀窦宪等人 , 软禁窦太后 。
当时 , 就有大臣上书 , 希望汉和帝依汉光武帝废黜吕雉的先例 , 边去窦太后尊号 , 不与汉章帝合葬 , 百官也附言 。
但是汉和帝却亲手下诏 , 说窦太后虽然不遵守法度 , 但是毕竟养了自己十年 , 而且从大义出发 , 在礼仪方面 , 也没有这样做的道理 。
为什么我说汉和帝也是孝呢?
帝手诏曰:“窦氏虽不遵法度 , 而太后常自减损 。 朕奉事十年 , 深惟大义 , 礼 , 臣子无贬尊上之文 。 恩不忍离 , 义不忍亏 。 案前世上官太后亦无降黜 , 其勿复议 。 ”于是合葬敬陵 。 ——《后汉书·章德窦皇后纪》
严格来说 , 在窦太后抚养刘肇期间 , 视刘肇若亲子 , 并没有亏待 , 而且她母亲之死 , 是因为自己家族的败亡 , 忧郁而死 , 这本身是外戚争权夺利 。
窦太后固然有不对的地方 , 但是对于刘肇本人来说 , 窦太后是其养母 , 虽然为了皇权 , 不得不软禁窦太后 , 但是在“大汉以孝治天下”的大背景下 , 他是不愿意做出不孝之事来的 , 所以才没有应允百官的上书 。
在汉和帝听闻董黯的汲水供母故事 , 以及杀死王寄的缘由之后 , 汉和帝感念其孝心有加 , 不仅宽宥了他的杀人之罪 , 还诏他为郎中 。
但是董黯拒绝了汉和帝的招募 , 隐居终老于大隐 , 但是朝廷位了表彰其孝心 , 依旧赐予皇恩俸禄 。
董黯的孝大汉以孝知天下 , 《论语》称孝悌为仁之本 , 自古以来孝顺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讲究“以直报怨 , 以德报德”的孔子 , 在对待父母之仇上 , 也显示出了其强硬的作风 。
《礼记 檀弓上》:
子夏问于孔子:“居父母之仇 , 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枕干 , 不仕 , 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 , 不反兵而斗!”
我想 , 这也是为什么董黯被汉和帝招募的时候 , 他拒绝出仕的根本原因吧!
《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董黯在身负血仇的时候 , 还能想到隔壁王母年迈 , 担心杀死他之后 , 无人给王母养老 , 这才等到王母死后才报仇雪恨 。
但从这个角度来看 , 董黯的孝顺就是发自肺腑 , 能以己及人 , 不愧其孝子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