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 |顾方舟:给国人造一艘远离脊灰的方舟


弘扬科学家精神 |顾方舟:给国人造一艘远离脊灰的方舟



顾方舟(1926年6月—2019年1月) , 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 。 长期从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究 , 建立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与定型方法 , 制定了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试制与安全性标准 。 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 , 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 , 让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 。
有一位老人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 他就是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顾方舟 。 一粒小小的糖丸 , 承载了很多人童年的甜蜜记忆 。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这粒糖丸里包裹着的是一位“糖丸爷爷”爱国为民、为抗击脊髓灰质炎而无私奉献的艰辛故事 。
服从国家需要投身公共卫生事业
顾方舟5岁时 , 在天津海关工作的父亲就死于一种传染病 , 年仅33岁 。 父亲英年早逝导致家道中落、饱受贫困之苦 , 母亲为了养活4个孩子 , 克服种种困难考取了助产士执照 。 历经艰难的岁月 , 顾方舟于1944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 。
求学期间 , 当时中国老百姓面临的卫生环境恶劣 , 导致多种疾病流行 , 而且死亡率很高 。 顾方舟对百姓深受疫情之害倍感痛心 , 在公共卫生专家严镜清先生的影响下 , 毅然选择了从事公共卫生事业 。 在面对毕业后的选择时 , 别人曾对他说 , 你的手很巧 , 应该去当外科医生 。 他却说:外科医生能治几个病人呀!公共卫生对我们多重要!做好了受益的就是一大片!
1955年 , 有一种传染性疾病第一次在中国大流行 , 在江苏南通共收到1680例临床报告 , 其中有466人死亡 , 患者大多是0~7岁的儿童 。 感染这种病后 , 最终会导致肢体残疾甚至死亡 , 这种可怕的传染性疾病就是脊髓灰质炎 , 俗称“小儿麻痹症” 。 当时中国医学界对此病还一无所知 。
中国有很多儿童因脊髓灰质炎而瘫痪 。 一位母亲费尽周折带着孩子来到北京 , 找到顾方舟求助 , 但顾方舟却只能无奈地告诉家长 , 这个病只能到医院去做外科手术 , 没有什么特效药 。 那位母亲的失望和无助深深地刺痛了顾方舟的心 。
1957年 , 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 , 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工作 。 他下定决心 , 义无反顾地说:“交给我这个任务 , 我无论如何也得把它完成 。 ”顾方舟和同事们面对艰苦的科研条件 , 克服重重困难 , 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 , 带领研究小组完成了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性分析 , 于1958年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在国内首先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 , 并从病原学上证明南通疫情是一次以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主的大流行 , 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打下了良好基础 。
为国家甘冒风险走“活疫苗”道路
研制疫苗是防治脊髓灰质炎唯一的办法 。 1959年3月 , 顾方舟等人受命赴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 。
考察期间 , 一场关于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争论在学术会议上展开 。 一种是美国研制出的死病毒疫苗 , 另一种是美苏联合研制的减毒活病毒疫苗 。
一个重大抉择摆在了顾方舟面前 , 是选择死疫苗技术路线还是选择活疫苗技术路线呢?经过深思熟虑后 , 顾方舟认为当时我国人口众多 , 生产力也不发达 , 应该走活疫苗路线 。 他认为 , 从理论上来说 , 活疫苗不但能够消灭脊髓灰质炎 , 而且经济上国家能承担得起 。
1959年10月 , 经卫生部批准 , 由顾方舟任组长的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研究协作组成立 。 经过艰苦的努力 , 1960年3月 , 第一批减毒活疫苗试制成功 。 经过动物试验 , 证明疫苗在动物身上是安全有效的 。
但接下来的疫苗Ⅰ期临床试验需要先在少数人身上试用 。 冒着有可能瘫痪的风险 , 顾方舟和同事们亲自验证活疫苗的安全性 , 他和研究室的同事们义无反顾地喝下了疫苗 , 经过一周的观察 , 他们的身体没有出现异常 , 初步证明疫苗在成人身上是安全的 。 但要想验证疫苗的安全性 , 必须在儿童身上做试验 。 谁愿意冒着难以预料且无法承受的风险 , 拿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呢?
顾方舟的大儿子那时刚好不到一岁 , 正好符合试验条件 。 他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瞒着妻子给儿子喝下了疫苗!许多研究人员也纷纷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试验 。 顾方舟后来回忆道 , 即使有风险 , 也豁出去了 , 不然的话试验没法进行 , 自己的孩子都不敢吃 , 怎能让别的孩子去吃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