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电焊工卖剃须刀,一天进账1250万


温州电焊工卖剃须刀,一天进账1250万


文章图片


温州电焊工卖剃须刀,一天进账1250万


文章图片


温州电焊工卖剃须刀,一天进账1250万


文章图片


温州电焊工卖剃须刀,一天进账1250万


文章图片


温州电焊工卖剃须刀,一天进账1250万



记者|谢之迎 江昱玢
编辑|江昱玢

国产剃须刀老大 , 跳出“增收不增利”怪圈 。

8月15日 , 飞科电器公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 。 报告期营收22.79亿元 , 同比增长三成;归母净利润4.56亿元 , 同比涨幅超45% 。

一把小小剃须刀 , 换得360亿元市值 , 背后故事很励志 。



浙江温州人李丐腾1972年出生农民家庭 , 他从电焊工白手起家 , 创业23年 , 自主研发出国内第一款双头旋转剃须刀 。

以“提升品质 , 打响品牌”为经营策略 , 李丐腾在中端市场站稳脚跟 , 飞科剃须刀市占率一度突破50% , 销量超越飞利浦 。

2016年4月 , 飞科在上交所挂牌 , 成为A股首家个人护理电器上市企业 。

作为公司实控人 , 李丐腾合计持有公司88.4%的股份 。 按照当前市值计算 , 他的个人财富值已近320亿元 。



行路艰难

这两年 , 李丐腾面前的剃须刀市场变了 。

飞科面对的竞争对手 , 不仅有飞利浦、吉列、博朗等海外品牌 , 国内方面 , 前有小米、华为等巨头围堵 , 后有奔腾、超人等新秀冲刺 。

2020年 , 飞科业绩出现拐点 。

主业务剃须刀年销量由2018年的6600万只 , 下滑到5655万只 。 当年 , 营收净利双降 , 同比跌幅均超5% 。

次年下滑态势持续 。

2021年 , 电动剃须刀销量下滑3.4个百分点 , 至5462万只 , 剃须刀库存也由2017年的409万只 , 涨至801万只 。 当年飞科营收虽录得12.3%涨幅 , 扣非净利润却同比下降1.7% 。

更让李丐腾焦心的是 , 原材料成本还在涨 。

2021年 , 飞科自产电动剃须刀的直接材料成本8.95亿元 , 较上年同期的6.98亿元 , 上涨近三成 。

众多不利因素叠加 , 怎么办?李丐腾复盘认为 , 公司经营上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

一是早期核心品类定位相对低端 。 2020年之前 , 飞科剃须刀的百元均价 , 低于行业均值 , 盈利空间狭窄 。

二是渠道层级繁杂 , 触达零售终端和消费者的效率低 。

三是业务难见增量 。 剃须刀、电吹风等主营品类外 , 理发器、鼻毛器等品类拓展 , 反而成为盈利拖累 。

飞科的自救 , 也正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

先来看成果 。 2022年上半年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约4亿元 , 同比增长86.46% 。 2021年该数额不过7.41亿元 。

现金流有所改善 , 库存问题还待解决 。

2022年上半年 , 公司存货的账面价值增加近5000万 。

为节约成本开支 , 李丐腾在财报中透露 , 飞科采用“自主+外包”结合的生产模式 。 今年上半年 , 外包生产占总产量的比例为48.76% 。

不过 , 技术新品及高端产品的生产主动权 , 飞科基本攥在自己手里 。

好消息是 , 飞科股价近10个月来一路攀升 , 期间最高涨幅近135% 。


着力高端

国内电动剃须刀市场 , 飞科和飞利浦两大品牌两分天下 。 以淘系平台为例 , 去年两“飞”的总市占份额达到66% 。

两者的品牌定位、价格区间差异显著 。

飞利浦定位中高端 , 均价超300元 , 旗舰产品超千元;飞科则主打下沉市场 , 过去走性价比路线 , 均价在90-100元之间 。

遭遇2018、2019年的飞利浦降价竞争 , 事实证明 , 飞科无招架之力 。

李丐腾提出 , “技术研发、品牌运营是飞科的核心竞争力” 。 近两年 , 飞科发力产品和品牌升级 。

2021年 , 飞科推出感应式“星空剃须刀”、便携式“太空小飞碟剃须刀”等 , 几大新品定价均超过200元 。 一款“智能感应电动剃须刀套装”定价更是接近800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