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高速路上日系车与德系车相撞,结果会怎样?对比安全性差距明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广大车主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德系车皮实耐造 , 日系车省油耐用 , 但车轻、皮薄、不耐撞 。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日系车与德系车到底谁更耐撞?详细对比后差距立见分晓 。
首先我们要了解 , 汽车的安全性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 比如说车身结构、车身用料、安全气囊、主动安全配置等方面 。 而汽车碰撞测试、事故案例则直接验证了安全性到底怎么样 。
影响因素一、车身结构有的人说 , 看过很多拆车视频 , 发现很多日系车机盖、车门、车顶铁皮都很薄 , 用手轻轻一按或者轻微碰撞就瘪了 , 以此认为这样的车不安全 , 认为前后防撞梁越粗、越大 , 车门、引擎盖、车顶等地方的钢板越厚越安全 ,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
举个例子 , 用一个铁盒子将一只老鼠关在里面 ,然后从高处抛下来 , 由于铁盒子刚性很强 , 落地产生的碰撞能量直接传递到了老鼠身上 , 老鼠几乎无生还的可能 。
但是如果在铁盒子周围裹上较好的棉被 , 落地时产生强烈的冲击能量被棉被吸收 , 老鼠很可能完全没事或者只是轻微伤 。
同样的道理 , 汽车前后部分都会设计有溃缩吸能结构(吸能盒) , 也就是在车辆前后部位设计一些强度适当的区域 , 发生碰撞时 , 一方面车身的变形能够按照预设的方位逐渐变形直至停止 , 这样尽可能减小冲击力传递到驾驶舱 。
另一方面 , 发生碰撞时 , 这些吸能区域的结构件会发生折断或者弯曲折叠 , 不至于向乘客舱挤压 , 精准的吸能设计可以有效预测碰撞后吸能效果 , 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损伤 。
1、前后防撞梁真正的作用
有的人看到汽车前后防撞梁很薄 , 轻微碰撞后就严重受损 , 有的防撞梁里面居然是泡沫状的东西 , 认为这是“减配” , 用料太差 , 其实这也是错误的观点 , 前后防撞横梁可以说是发生碰撞或者追尾时首层吸能设计 。
前后防撞横梁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 其一当汽车与行人发生低强度的碰撞 , 保险杠会有一个自然的回弹力 , 这样可以降低对行人的伤害 , 如果是与其他障碍物发生碰撞 , 自然回弹力也可以尽量减小对车辆保险杠、车身其他部件的损害 。
2、车身结构一定程度决定整车碰撞的安全性
汽车车身结构主要分为承载式和非承载式车身结构 , 简单来说 , 像货车、客车、部分越野车都是非承载式结构 , 发动机、变速箱、各种零部件都是固定安装在一个钢架横梁上 , 大梁贯穿车头和车尾 。
家用汽车普遍都是承载式结构 , 车辆没有大梁 , 发动机、变速箱等结构件和车身为一体设计 , 具有平稳、重量轻、噪音小等优势 , 但是车身强度不如非承载式结构 , 换句话来说就是碰撞安全性能不如非承载式结构 。
同样是承载式车身结构 , 车身构架类型、用料、工艺、溃缩吸能等方面的差异都直接影响安全性 。
3、溃缩、发动机下沉技术
发动机下沉是汽车安全中较为常见的技术 , 有车友吐槽说 , 某日系车碰撞后看到发动机都快掉下来了 , 认为车辆质量太差 , 其实这是发动机下沉技术 , 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乘客 。
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 , 为了防止发动机以及相关零部件被挤进驾驶舱 , 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 , 这时候采用了“下沉”技术 , 也就是说碰撞发生后 , 根据碰撞强度 , 触发相应的机制 , 发动机会自动下降一定高度 , 这样发动机就不至于被挤进驾驶舱 , 同时原有的空间有利于溃缩吸能 。
影响因素二、车身用料车身结构、溃缩吸能区、前后防撞横梁等关键部位的材料与安全性密切相关 , 一般价位较为便宜的车型 , 很可能前后保险杠就是简易的钢管 , 价位高一些的车型普遍采用铝合金材料 。
推荐阅读
- 落地50万,开完奥迪Q5L后再开宝马X3,车主:差距明显
- 被禁止的知识:灵魂的存在性问题,这个世界真的有灵魂吗?
- 最值得回味的仙剑一彩蛋,李逍遥夜袭女子,只为偷走她的贴身衣物
- 儿子家养老3年,儿媳要10万买婆婆价值60万的老房:不给就搬回去
- #女司机撞人后打开车门用脚刹# 网友:踩个刹车有那么难吗?
- 重磅交易“摧毁”大好前程,5大新星倒在金钱下
- 21款奔驰E300升级原厂360全景,多角度任意切换,避免车辆剐蹭
- 坑人限速立即拆除,高速乱象全面整治,山东车主:终于做了件人事
- 为什么一些女司机平时开车技术不好,但学驾照时很快就能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