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自那时起 , 业内就一直有一个共识:只有达到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 , 才可以称得上具备了“量子霸权/量子优越性” 。
2019年 , IBM发布了一款拥有53个量子单位的可商用量子计算机 。 紧接着 , 谷歌也对外展示了他们最新的53比特量子计算机 , 实现了“量子霸权” 。
今年6月 , 就连一向生产口罩的美国制造业大厂——霍尼韦尔也对外宣布 , 他们造出了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量子计算机 。
IBM的量子计算机展示图
从数字上看 , 6比特的“悟源”和这些已经实现“量子霸权”的国家相比 , 差距很大 。 这个差距要怎么看?“悟源”上线的本源量子拿IBM做了对比 。
尽管谷歌、IBM等已经走在了前列 , 但一个共识是跨过50比特这道门槛 , 中国面临的是3-5年的差距 。 更何况 , 目前全球对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仍处在一个摸索阶段 , 具体什么时候可以真正达到大面积使用 , 谁也不知道 。
而在这个过程中 , 中国的研发能力并不弱 。
2015年 , 中科院就联合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 , 开始研制量子计算机 。 随后 , 清华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也开始跟进类似的项目 。
在过去的5年里 , 中科院、清华大学、中科大等研究机构在相关方面的发文量都能排进世界前20 , 我国近年来在这方面的专利申请数量也突飞猛进——
但必须承认 , 我们的确在产业化发展上存在短板 。
欧美很多国家一直采用的是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模式 , 可以调动各方资源 ,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 。 而我国量子计算机的研发主体主要还是高校和科研院所 , 产业化和市场化明显落后于领先国家 。
这也是为什么 , 明明潘建伟院士已经在研究60个超导比特的量子相干控制 , 但真正落实到可以公开使用云平台的 , 只有一个6比特的“悟源” 。
不过 , 正如“悟源”开发团队顾问郭光灿院士所说:“这个平台现在还没办法解决大的问题、谈不上有多大用处 , 但它是基于按照量子力学规律运行的量子处理器开发 , 是地地道道的量子器件 。 通过建立云平台 , 可以满足人们对量子计算‘尝尝鲜’的需要——这是很初步的 , 但是很重要的一步 。 ”
《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 。
推荐阅读
- 呼和浩特网友拍到神秘UFO,飞行轨迹“不太正常”,究竟是什么?
- “地铁寻宝”掀起热潮,多地地铁官方称存在安全隐患,提醒网友勿参与
- 厦门一男子挖花蛤被困海上,用闪烁头灯打“摩斯密码”成功获救
- 燃气费别多交,充值越多气价越贵?用多少交多少,否则要多花钱
- 厦门女子惨遭无形毒手,20厘米钢管穿肛而入!竟是这种椅子的问题
- 千万身家的老总被美女诈骗600万后,找遍深圳所有的理发店,终于剪好了理想中的发型
- 案例回顾:厦门一药店晒的中药被偷,偷药贼泡酒饮用后身亡,法院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