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作者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 , 引用了大量的相关实验结果 , 阐述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适合天性懒惰的人类 。 这是一本不仅告诉你如何学习 , 还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学管用的理论+工具书 。
已经看过很多学习力方面的书籍 , 作者阐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 早已经被那些书籍所描述 , 但不影响我再次提炼和总结 。 好的学习方法 , 值得翻来覆去地传播 。
01 回想VS反复阅读反复阅读课本或笔记 , 往往是白费力气 。 反复阅读有三大不足:浪费时间 , 无法产生持久的记忆 , 而且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随着对所阅读的文本越发熟悉 , 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 花几个小时反复阅读 , 看起来是很刻苦 , 但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用来衡量掌握的程度 。
反复阅读造成了一种假象 , 让你以为自己掌握了其背后的道理 。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定义讲出来吗?你有没有将书本中的要点转化成问题 , 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回答这些问题?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以外的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 。
自以为掌握了所学 , 是元认知欠佳的一个例子 。 所谓元认知 , 就是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 。 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 这对于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
反复阅读 , 容易让你过高地估计自己对所学的掌握程度 , 以至于以为自己都会了 , 但一到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 , 更不能灵活运用 。
那怎么办?采取回想的方式 。
为自己即将复习的内容列个提纲 , 不要看任何课本或笔记 , 根据提纲进行回想 , 回想定义、知识点等具体的重点内容 。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 , 什么是你不知道的 , 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之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 , 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内容会让你的大脑巩固记忆 , 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 , 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 。
02 自测或测验除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 有的学校还会有日测、周考和月考 。 你对这么频繁的考试排斥吗?
不要把每次测试的结果看成是能力高低或学习好坏的体现 , 要把它看成是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反馈 。
测验 , 无论是自测也好 , 还是学校集中考试也好 , 它除了具备回想的两大好处外 , 还能提高你应对终极考试的能力 。 当然了 , 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这些测验 。
一场小考过后 , 你做过的所有的题 , 都知道正确答案了吗?做错的题 , 都改正过来了吗?改正过来了 , 反思自己做错或不会的原因了吗?试卷在规定时间答完没?如果没答完 , 差在哪里 , 在哪些题目上用时过多 , 后期有没有什么方法改进?如果答完了 , 离交卷时间还有多长时间?有剩余的时间检查吗?有没有把写对的题在检查时却改错了 , 然后你在捶胸顿足之时 , 有没有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改错?小考时 , 你的心态是什么样子的 , 有没有期末考试或中考的紧张感?你对这次小考足够重视了吗?
当你认真思考、回答并解决了上述问题后 , 测验对你来说 , 才是有用的 , 才能发挥它的三大好处 , 即准确认知元认知 , 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改进 , 巩固记忆以及提高应试心理素质和能力 。
03 间隔练习VS集中练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最佳的间隔复习时间是当天 , 1周 , 1个月 , 6个月 。 当然了 ,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遗忘曲线调整复习的间隔时间 , 没有什么是一定的 , 关键是适合你自己的大脑 。
04 穿插练习复习一小时数学 , 然后复习一小时语文 , 然后在复习一小时英语 , 这是穿插练习 。 通过科目的转换 , 大脑不仅得到了休息 , 还会变的更活跃 。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方法 , 分别是配方法、求根法、因式分解法和二分法 。 练习时四种方法混合训练 , 这是穿插练习 。
在练习中 , 集中一个题型解题的学生A , 平均正确率是89% , 而按混合类型解题的学生B , 正确率只有60% 。 但在一周后的测验上 , 学生A的平均正确率只有20% , 而进行穿插练习的学生B , 正确率为63% 。 把问题的不同类型混搭起来 , 虽说在最初的学习阶段有所障碍 , 但这种方法让最终测验成绩提高了惊人的215% 。
一套工序包含10个步骤 , 不按1、2、3这样的步骤练习 , 而是进行乱序训练 , 这是穿插练习 。 这种方式 , 会让人复习关键的技能 , 并且每次复习时还会添加新的背景和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