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兵马俑会涂装蓝色超导材料?竟然读出不可思议的黑科技故事( 四 )



这是因为 , 马王堆古墓2000多年没有漏气 , 环境干燥 。
曾侯乙漆器泡在水里 , 环境湿润 。

在考古上 , 有一个说法 , 叫做干千年 , 湿万年 , 不干不湿就半年 。
秦始皇没有想到 , 自己的生漆兵马俑会被骊山的泥土掩埋 , 而这些掩埋生漆的泥土是潮湿的 。

本来生漆不怕湿 , 但害怕忽干忽湿 。
2000多年来 , 它们在潮湿的泥土里 , 吸收了大量的水分 。
但当它们被挖出来的一瞬间 , 湿度被破坏 , 生漆里的水分蒸发 , 接着就会变形、破碎 , 最终变成很细小的碎片 , 带着颜料一起脱落了 。
这个过程非常快 , 通常只有4分钟的时间 。
中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一直在联手研究防止生漆脱落的技术 , 但至今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
德国科学家建议 , 出土后立刻用一层特制塑料包裹 , 然后用粒子加速器加速电子 , 轰击塑料 , 这样能让生漆里面的水分被置换出来 , 防止脱落 。
但是 , 留给我们操作的时间只有4分钟 , 显然目前的技术还不太可行 。
也许 , 技术成熟以后 , 传说中的5号坑 , 6号坑也就能够开挖 , 到时候 , 没准儿我们就能看到像马王堆漆器一样散发着黑色幽光的彩色兵马俑 ,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但愿我们能看到那一幕吧 。
兵马俑是用活人烧制的?
据说 , 每一个到西安参观过兵马俑的人回来以后都会跟你讲 , 兵马俑是用真人烧的 。
这个都市传说太有感染力了 , 好像大家从内心深处都不排斥这个说法 。
这是为什么呢?
2014年 , 一个来自伦敦的科研团队 , 似乎从数据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
他们先是分析了100尊陶俑的面部 。
把这些面部数据导入到亚洲人脸的大数据库 。
这个数据库一秒钟可以比对100万张脸 。

大数据分析100尊陶俑的面部数据以后得出结论 , 这些面部都符合数据库资料 。
也就是说 , 这些陶俑的脸都是真实的 , 没有一尊陶俑的脸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
当时 , 工匠们一定是参考秦军将士的尊容 , 一尊尊手工雕刻的 。
继续研究 , 科学家又把陶俑的耳朵导入了数据库 。

也得出了很人脸相同的结果 。
看来 , 工匠们非常认真 , 连耳朵这种细节也都没有敷衍 , 也是按照真人的耳朵一个个捏出来的 。
耳垂有大有小 , 耳廓有厚有薄 , 耳洞有深有浅 , 实在太形象了 。

还有身高数据 , 体型数据 , 这些也都在数据库中得到了验证 , 是真是数据 , 不是随意拼装的尺寸 。
也就是说 , 你看到的8000尊陶俑 , 真的是8000个鲜活的士兵 。

甚至有些士兵军装地下 , 还能发现 , 自己精心准备的领结装扮 , 充满了个性 。

8000尊陶俑 , 除了没有生命 , 不是血肉以外 , 真的和8000个真人没有区别 。
所以 , 你的大脑才会产生错觉 , 它其实也是一个人脸、人像的大数据库 。
当你看到兵马俑坑的那一瞬间 , 心中的那种震慑感 , 其实是无数的真实数据冲击大脑以后产生的错觉 , 大脑相信 , 这是真人 , 不是陶俑……

也许 , 这就是秦始皇想要的效果吧 。
继续破解 , 这8000尊真人陶俑究竟是怎么制作的呢?
揭秘一:条筑法
专家们从破碎陶俑的内部发现了条筑法的秘密 。
内部有一圈一圈的痕迹 , 痕迹上还有手掌按压掌印 。
看来 , 兵马俑是工匠们用一圈一圈泥土 , 磊出来的模型 。

记者采访现代的兵马俑仿制师傅 , 他们也认同这种工艺 , 但他们并不使用 , 除非是最顶级的仿制订单 , 他们一般采用的是模筑法 。

就是把泥巴直接灌倒模具里成形 , 脱模 , 晾干 , 再烧制成陶俑 , 最后把身子、腿、脑袋拼装起来 。
这种模筑法成品率达到90%以上 , 工期也只需要10天左右 。

但是 , 条筑法 , 现代工厂的成品率 , 太低了 。
因为 , 泥土的韧性很难掌握 , 一个陶俑烧干以后有400斤重 , 2米高 , 但支撑它们的陶土壁只有2厘米厚 , 这样一来 , 泥俑一条条叠高 , 稍有不慎 , 泥俑就会坍塌 , 越往上越危险 。
所以 , 现代师傅们只能叠一截 , 晾干一截 , 再叠一截 , 工期搞不好就延长到45天以上 。
那古代筑造这些陶俑 , 一共用了多少工匠 , 多少工期呢?
专家们一共从陶俑身上发现了87个工匠的名字 , 他们推测 , 这87个工匠 , 每人带了10个学徒 , 一共87组车间在生产陶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