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一年生产10个 , 那么需要十年完成8000个陶俑 。
这个数据大致符合历史记载 , 但是 , 很快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 。
那就是骊山的气候环境 , 这里夏天温度高达40℃ , 冬天零下十几度 。
显然 , 要用生产陶俑 , 太热、太冷都不行 , 现代工厂里 , 用空调保持常年20℃ , 才能维持持续生产 。
那古代没有空调 , 他们是如何保证春夏秋冬 , 每月都能生产陶俑的呢?
专家们继续破解 , 发现了第二个秘密 。
揭秘二:窑筑法
这个问题最开始真的难倒了一大片外国专家 。
直到一个陶俑工厂的老汉 , 向外国专家们介绍了一种叫做窑洞的东西 , 他们才恍然大悟 。
原来 , 这是一种陕西的独特民居 , 在山体上直接开凿的房屋 。
窑洞冬暖夏凉 , 专家们采集数据以后发现 , 窑洞确实可以做到室内常年20℃ , 很适合陶俑制作 。
进一步猜想 , 专家们认为 , 当时87组工匠可能在陶俑工厂中有200多个这种窑洞 。
他们在一个窑洞里工作 , 完成泥俑后就出来 , 封死窑口 , 直接烧窑 , 把里面的泥俑烧成陶 。
整个制俑过程 , 不接触外部环境的 , 相当高级 , 这简直和现代的无菌工厂有一拼 。
接着是陶俑的运输问题 , 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坑是这种揭顶的样子 。
其实 , 刚刚出土的时候 , 考古队发现 , 兵马俑坑是有顶的 , 而且 , 顶上面还有防盗的木梁 。
也就说 , 当初兵马俑坑很可能 , 不是天井 , 而是地道 。
那如何在地道里整齐的安放8000尊兵马俑 , 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
先不说运输人员的供氧问题 , 最简单的照明问题如何解决?
用火把吗?但发掘的时候并没有火把遗留的碳痕迹 。
难道有电灯?还是说 , 当时的工匠又有什么我们至今还没有想到的巧妙办法呢?
这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
继续破解 , 专家们关注到兵马俑手中的兵器 。
因为 , 发掘的时候 , 除了兵马俑 , 泥土里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出土 , 这也就意味着 。
当初兵马俑下葬的时候 , 手里是拿着兵器的 , 那这些兵器又能揭示出那些秘密呢?
惊奇一:合金箭头
专家们第一次看到出土合金箭头的时候就断定 , 秦国的兵工厂拥有标准化的管理思想 。
因为 , 早些年 , 他们在湖北、江苏、河南出土过同款的秦国箭头 , 真的叫一模一样 。
绝对是同一个模具中标准化制作出来的 。
果然 , 检测数据也验证了这个猜想 , 4万只箭头 , 最大误差只有0.22毫米 , 最小误差0.02毫米 。
继续检测金属成分 , 更惊奇的数据出现了 。
原来 , 箭杆的部分 , 是3%的锡、1%的铅和96%的铜 。
而调转过来 , 箭头的部分 , 则是20%的铅和80%的铜 。
也就是说 , 箭杆和箭头是分开铸造 , 然后再焊接在一起的 , 箭杆不含铅 , 这样轻便、飞得远 。
箭头含铅高 , 这样硬度高 , 破甲能力强 。
就为了追求这一点点细节 , 秦国人竟然用合金、焊接两道工序来完成一根箭头 。
那整个战争中 , 秦军使用了几千万 , 几万万个箭头 , 又是怎么快速又标准的制造出来的呢?
专家们推测 , 应该是这样 , 先把箭杆铸好 , 然后 , 把箭杆固定到模具当中 , 再浇筑箭头 。
没错 , 这就是今天子弹工厂里一模一样的工艺 。
弹壳和弹头是分开铸造然后组装的……
更进一步对比 , 你会发现 , 秦国箭头是三棱形的 , 这和现代子弹的形状非常相似 。
所以 , 专家们估计 , 秦军在大量的战争实践中 , 总结出来了和现代子弹一样的空气动力学 。
他们放弃了这种杀伤力更大的翼形箭头 , 因为它受风的影响大 , 准确度不高 。
也放弃了这种带血槽的棱形箭头 , 因为它的风阻大 , 飞得不够远……
既然箭头都这么讲究 , 那发射它的装置会是什么样的黑科技呢?
惊奇二:青铜弩机
这支青铜弩机被称作2200年前的自动步枪 。
由望山、悬刀、钩牙三个标准化部件组成 。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弩弩机可以自由拼装 , 任何一个部件坏了 , 都可以从另一把秦弩上拆卸零件 , 拼装成一个新的弩机 。
弩机安装到弩臂上面 , 就成了一把强弩 。
望山用来瞄准 , 和现代的步枪标准原理一样 , 三点一线 , 将瞄准技术标准化 , 是世界上最早的瞄准镜 。
推荐阅读
- 毅力号遇到一点点问题,取样系统附近发现一团“毛线一样的东西”
- 迄今为止,依然让科学家无法解释的9个神秘的古代事物
- 科学家们为什么要使用一把火烧出一部电影,原因有两个
- 人类已知的最快速度:光是如何达到光速的?谁给它的动力?
- 什么!你最讨厌的蚊子,竟然还有纪念日?
- 为什么科学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 星系中心黑洞为何有那么大的引力,能吸引住所有的恒星绕着它转?
- “费米悖论”和大过滤器假设是什么,宇宙文明过滤器真的存在吗?
- 奇闻:原子可以永生,原子组成的生命为何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