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考古人的数字之旅( 二 )


数字技术在修复领域的成功案例还有采用数字成像技术还原的圆明园西洋楼 。 数字技术不仅还原了建筑本身 , 通过光影 , 整个环境景象都可以生动地呈现出来 。
那么 , “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存在哪些痛点呢?
唐际根发现痛点有两方面 。 一方面是许多文物本身所蕴含的知识不是直观的 , 需要解读 。 数字技术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 另一方面 , 前沿数字科技应用于展示展陈领域虽然可为观众补充历史文化知识 , 但过于依赖数字技术 , 又可能忽略观众希望看到文物本体的诉求 。 “装文物盒子精美了 , 文物本身反倒可能被忽略 。 这是要避免的 。 ”
基于数字技术有可能喧宾夺主的痛点 , 唐际根提出“微展览”概念 , 即围绕有限的文物 , 结合数字技术展示并解读 , 避免过度渲染技术 , 一切以文物为核心 , 使观众获得知识体验的同时 , 仍然有机会直面文物本身 。
现阶段 , 数字科技更多应用于展览展示 , 在考古发现和文物修复领域 , 前沿数字科技应用目前仅仅停留在专业研究人员之间 。 研究人员会针对重要文物 , 在手工修复前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扫描 , 筛选修复方案 , 出现修复技术难点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攻克 。
数字修复技术同样有成本问题 。 例如许多科学家想通过数字技术拼接陶片或拼接甲骨 , 认为“机器学习”可以轻而易举帮助考古学家解决修复的问题 。 殊不知扫描一块陶片或甲骨需要的时间成本是拼接需要的时间成本的无数倍 。 换算下来 , 得不偿失 。 因此当前情况下 , 指望数字技术拼接陶片或甲骨甚至直接解读甲骨文 , 仍然是“想想便好 , 真干不行”的美好概念 。 唐际根表示 , “前沿数字技术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应用 , 有的时候设想很好 , 但是在条件还没成熟的时候 , 也不能走得太前 。 ”
唐际根发现 , 在“文化遗产数字活化”领域 , 裸眼3D交互技术将带来新的突破:“我本人不大喜欢戴上头盔或眼镜的互动 , 因此强调裸眼 。 我想大多数人也都更喜欢裸眼3D 。 ”
唐际根还在殷墟展陈数字化方案中提出了用数字技术实现“日出大邑商”的场景 。 “大邑商”是3000年前商朝人对首都的称呼 。 唐际根希望通过包括裸眼3D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 , 动态展示从“昧”到“旦”再到“大采”的“大邑商”清晨5小时 , 给参观者带来细雨微风、犬吠鸡鸣、车马流水、人员来往的直观感受 。
唐际根认为 , 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的结合 , 会产生可持续社会价值 。 “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有效结合 , 有助于直观解读中国古代文明成果 , 提升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 数字技术能把尚有残缺的知识体系加以完善并且传达给大众 , 将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形成社会凝聚力 。 ”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 , 可真正能够让各个城市有所不同的是每个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 通过数字技术 , 政府可将特色传统文化用于城市面貌更新 , 打造独特的城市面貌 。 这是一种可持续社会价值 。 ”唐际根说道 。
在工作实践中 , 唐际根认为 , 保持拥抱前沿科技的意识十分重要 , 但同时要坚守“文物本体是核心”的思维:“保持对文物的敬畏心 , 对知识输出和社会需求都要做出科学判断 , 这是前沿数字科技和文化遗产结合的基本立场 。 ”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8月上旬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