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考古人的数字之旅


一个考古人的数字之旅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苏枫
“保持对文物的敬畏心 , 对知识输出和社会需求都要做出科学判断 , 这是前沿数字科技和文化遗产结合的基本立场 。 ”著名考古学家唐际根认为 , 保持拥抱前沿科技的意识十分重要 , 但同时也要坚守“文物本体是核心”的思维 。

“考古”不“古” “科技感” , 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重启发掘近两年给人的第一印象 。 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 , 让三星堆遗址多了一层数字化的现代“滤镜” , 也让“考古”不“古” 。 图片/TUCHONG
大环境之下 , 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和大人们开始热衷于“云考古” 。
三星堆博物馆的科技考古过程 , 一直都相当亲民且受欢迎 , 比如最近发布的“古蜀藏品 等你来挖”创意互动H5 , 将川剧变脸与三星堆面具古今融合 , 打造独特的在线互动体验 。
2022年6月 , 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为学术指导 , 三星堆博物馆与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以三星堆遗址为重点 , 联合策划并开展合作 , 以数字科技助力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 。
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多学科交叉融合所体现的科技含量 , 代表了未来考古学发展的新模式 。 数字科技与考古研究的融合更是一个重点方向 。
保护再利用同样重要
最近 , 一档节目《国家宝藏》火了 。 在节目中出现的唐际根 , 是著名考古学家 , 商周考古与三星堆研究专家 ,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 , 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 殷墟考古队队长 。 他曾经扎根安阳20余年 , 主持了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他带领安阳考古队发现了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 , 完善了商王朝的编年框架;他历经8年促成了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并一手策划殷墟博物馆的建立……从考古野外一线工作到课堂、实验室 , 他始终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 。
唐际根曾带来一辆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 , 作为科研标本存放于“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实验室” 。
这辆马车距今已经3200年 , 当年作为陪葬品被埋于地下 。 马车两轮之间轨距为2.4米 , 前后长度在3.6米左右 , 每个车轮有18根辐条 , 约有1.6米高 。 唐际根介绍 , 这辆马车的主人是商王朝的贵族 , 地位相当于当时的族长或更高 。 在将马车上的青铜器替换后 , 这辆马车被分割成三块打包 , 经过两天两夜从安阳运到了深圳 。
唐际根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考古 , 现在想静下来 。 在考古工作中 , 很多事情让我很有触动 , 比如我看着我挖出来的马车 , 一辆辆都出问题了;我挖出来的青铜器 , 许多都出现了粉状锈 。 发掘虽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 但是文物、遗址如何保存、如何再利用也是同等重要的事 。
如果说 , 唐际根前半生的工作是将文物挖出来 , 那现在的工作就是要让文物“活”过来 , 而且“活”得更长久 , 数字化就是方法之一 。
【一个考古人的数字之旅】保持对文物的敬畏心
为探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形成多元协作保护传承新格局 , “探元计划”2022——探索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于5月18日正式启动项目征集 , 现已收到50余个项目申报 。
新时代 , 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拥有怎样的前景?文化遗产该如何与科技力量有机融合?
作为“探元计划”数字文化及文化遗产领域的指导专家 , 唐际根认为 , 前沿科技的应用一定要根据需求来选择 , 核心是:数字技术如何真正地与考古内核相结合 , 并综合考量成本、可落地性等实际问题 。
在“考古发现”领域 , 现阶段成熟的前沿数字科技应用案例还不多 。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 , 扫描数字技术已投入应用 。 例如三星堆挖掘时 , 每挖一层就做一次扫描 。 即以扫描仪完成的多角度定点扫描 , 或者通过多角度拍照后利用Photoscan成像 。
唐际根早年在安阳、去年在江西通天岩已用过这样的方法 。 江西通天岩是一个成功案例 。 一般情况下 , 考古发现都是面向地下发掘 , 通天岩案例是用成像技术把近百米高的崖壁做成数字化立体模型 , 然后结合其他技术在崖壁上发现了北宋时期的七尊佛像 。
数字科技在器物修复上也有所应用 。 巴米扬大佛被炸后 , 国际组织面向全球征集修复方案 。 中国提出的方案就是用数字技术直接在原地三维呈现佛像 。 德国的方案则是看似很笨拙地把炸碎的碎块儿一点点粘起来 。 站在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立场 , 最后德国胜出 。 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德国的方案 , 巴米扬大佛修复之后还是原来的文物 , 而数字修复到底也还是假的 。 其实德国方案中的修复过程也要数字化 , 只不过是把数字复原技术放在了实体复原的前面 , 即先数字建模一个形状 , 然后再在现实中建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