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世界上存在着一些“食肉植物” , 这些植物会利用各种手段去吸引动物落在自己身上 , 然后再让这些这些动物失去行动能力 , 然后再将其消化 , 变成自己的养料 。 我们熟知的食肉植物一般有猪笼草、茅膏菜、瓶子草等等 , 这些植物“捕猎”方式也各有不同 。
但不管是哪种食肉植物 , 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将生物变成自己的养料 , 以维持生长和繁殖 。 比如猪笼草在将昆虫吸引到自己内部后 , 其中的消化液会将昆虫慢慢分解 , 最终化为营养吸收 。
尽管从一般的角度来看这种“反转”十分奇特 , 但是从整体逻辑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反常之处 。 然而并不是所有会杀死动物的植物都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 , 有一种植物在杀死动物之后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 甚至还会影响自己生存 。
这种植物名叫腺果藤树 , 主要生长在热带地区 , 是紫茉莉科的一种攀缘灌木 。 这种植物乍一看平平无奇 , 并不像猪笼草之类的植物有着显眼的外貌 。
但是 , 腺果藤树的果实却是不容小觑的“杀手” , 其成熟之后的汁液具有很强的黏性 , 当动物接触到这些果实的时候 , 身上就会黏上腺果藤树的果实 , 单凭自己的力量很取下来 , 会长期黏在动物的身上 。
如果一种动物长期在生长有大量腺果藤树的地方生活 , 那么身上的腺果藤树种子将会越来越多 , 最后影响到正常行动 。
“鸟类杀手”
因为腺果藤树有这样的特性 , 它也被称之为“捕鸟树” , 它能够杀死鸟类 , 这连其它专门的食肉植物都做不到 。 鸟类为了适应飞行 , 其体重都比较轻 , 力气也不大 。
当鸟类被众多腺果藤树的成熟果实黏住之后 , 就无法再挣扎开 , 最后就像被黏在蜘蛛网上的昆虫一样动弹不得 , 结局将会是活活饿死 。
但和蜘蛛网不同的是 , 腺果藤树并不会将这些鸟儿“吃掉” , 变成自己生长的养料 , 这些最终在树上饿死的鸟只会成为其他动物的粮食 。
腺果藤树虽然被称之为“捕鸟树” , 但是腺果藤树和其他捕鸟的生物不同 , 捕鸟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 , 而更像是一种偏离了原本目的意外结果 。
如果要说这些死鸟是为腺果藤树提供肥料也不现实 , 因为活着的鸟反而更加有用 , 鸟的尸体会被别的动物吃掉 , 鸟类粪便却能够长期为植物生长提供帮助 。
也就是说 , 腺果藤树的“捕鸟”行为对它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 难道腺果藤树只是为了“取乐”才杀死鸟儿的吗?
我们知道一些掠食者会单纯为了取乐或者在练习捕猎技巧而折磨猎物 , 比如一些猫科动物 。 但是 , 植物显然没有这样复杂的功能和情感 , 杀死其他生物并不会给它们带来“快乐” , 它们在进化中出现的功能基本上都是为了延续和扩大自己的种族 。
那么为什么腺果藤树会进化出这样对于自己种族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功能呢?难道这真的是一种“残忍”或者是“无私”的植物吗?当然不会 , 其实腺果藤树的“捕鸟”功能原本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出现 , 只不过在进化过程里出现了一些“意外” 。
为什么腺果藤树会杀死鸟?
那么 ,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腺果藤树成为了“鸟类杀手”?这首先要从腺果藤树的生长环境说起 。 腺果藤树生长在热带 , 这些地方海洋较多而陆地较少 , 它们很多时候只能在海岛上生活 。
海岛的土地毕竟有限 , 如果要像蒲公英那样让风力带走种子显然不现实 , 腺果藤树的种子也不是像椰子那样有足够坚硬的外壳 , 能够在海上长久漂流 。 在这些条件下 , 就只能通过动物来传播种子 。 在茫茫大海上 , 只有鸟类能够做到各个岛屿之间自由穿梭了 。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 , 这些在各个海岛之间的鸟类大多是肉食 , 毕竟和海中面积更小的陆地比起来 , 大海之中的食物显然更多 。
因此 , 海鸟大多是食肉鸟类 , 腺果藤树无法像陆地上的很多植物那样 , 通过让鸟类吃掉自己的果实来达到繁衍的目的 。
我们通过了解腺果藤树同科的植物可以发现 , 这种具有黏性的种子并不是腺果藤树的专属 , 腺果藤属的其他植物也一样拥有黏性的种子 。 就像苍耳种子一样 , 这些种子可以黏在动物身上 , 最后被动物带到其他地方 , 长出新的植物 。
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 , 腺果藤树实在是太注重自己的“特殊能力”了 。 如果种子的黏性不够 , 可能会没有办法粘在鸟身上 , 或者在黏上之后太容易掉落 。 海鸟大多数都会在海中捕食 , 如果是黏度不够的种子很快就会被海水冲走 。
推荐阅读
- 鸟类的飞行姿势和人类是相同的,但是你知道怎么保持飞行姿势吗?
- 现实中存在的僵尸病毒,有的只控肌肉,有的能控大脑
- 文献解读 | 单细胞&时空组学揭开斑马鱼心脏再生的奥秘
- 为什么我们想打中一只苍蝇这么难呢?
- 单细胞到底是什么?
- 氯水知识面面观
- 演化速度史无前例,仅40年时间,它们从肉食动物变成了素食者
- 还记得“磕头虫”吗?现正在京津冀一带大量出现
- 农村穷小子喜欢昆虫,每天观察各种昆虫,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