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的多重宇宙》:重点在“妈”,而不是“多重宇宙”


《妈的多重宇宙》:重点在“妈”,而不是“多重宇宙”


文章图片


《妈的多重宇宙》:重点在“妈”,而不是“多重宇宙”


文章图片


《妈的多重宇宙》:重点在“妈”,而不是“多重宇宙”


文章图片


《妈的多重宇宙》:重点在“妈”,而不是“多重宇宙”


《妈的多重宇宙》在院线上映时 , 普遍获得好评来自于内容 , 唯一的差评在于字幕的“超译” , 有关于此 , 因为我没有比较两种版本所以不便评论 , 也等到串流上映马上观看 , 只不过或许是期望太高 , 也让我没预想中的那么满意 。

汤浅政明的《心灵游戏》主题正是“无限” , 表现手法也必然地以蒙太奇的方式 , 将过去、现在、未来、现实、虚构以及虚构中的现实全部 , 杂混在一块 , 这种混乱却有秩序的矛盾感 , 使得矛盾不再是矛盾 , 二元对立被解消后的畅快是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
《心》与《妈》两部电影相隔的时间大约是二十年 , 但也不是时间在先就必然优于所有 , 否则这不就像是儒家的师承一般迂腐 。
但在这几年间 , 动漫十分流行的主题“时间重启” , 如果回溯去看会发现其实早在90年代荒木飞吕彦在《JoJo的奇妙冒险Part4不灭钻石》早已出现 。
而《J》的表现远胜过于现在的大多数作品 , 同样的《心》也在这个题材上远大过于《妈》 。

在《妈》中的“多重宇宙”只是手法 , 主题则是亲情 , 也因此多重宇宙的表现方式必然地会被主题给囿限 , 所以即便故事设定了“多重宇宙” , 也只有在电影中出现十指可数的可能性 。
这里另外提一下 , 固然在电影后段的一个小环节主角秀莲有像翻页一般快速地带过那种在多重宇宙中的各个角色 , 但相较于秀莲其他角色以及在主要宇宙中的角色在电影中的份量 , 简直是一千比一的比例 , 因此不计算在前述的可数的范围 。
也正是在那么多的“有限”对比于那么少的“无限”之下 , 要去体验到那种无限的感觉 , 是较为困难的了 , 倒不如说是电影为了给所谓“多重宇宙”的设定给个交代 , 所以要放这一幕一般还是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
电影的重点不是多重宇宙 , 而是“妈” 。
包括与丈夫的恋爱开了间破产又小的洗衣店;包括华人间亲子关系中世代隔阂所产生与女儿的嫌隙;前述亲子关系中正好卡在中间的主角秀莲也正好是当初不顾父亲的意思与丈夫恋爱结婚 。 这些都是主要宇宙中的情节 。

电影中所设定的反派是秀莲的女儿乔伊 , 她是个穿梭过所有宇宙后全知全能的“JobuTupaki” , 甚至可以说是“超人” 。
而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的事 , 在电影中有个Alpha宇宙 , 该宇宙中的秀莲因为把秀莲逼得太紧 , 使其精神分裂梭所有宇宙获得所有的人格与能力 。
乔伊这个角色的取名让我想到杜修兰在《逆女》中角色的取名正是予其所匮乏的 。
乔伊正是电影里头最痛苦的 , 最没有快乐的 , 无论是在什么宇宙都相同 , 无论是分开的宇宙、融合的宇宙她都同样痛苦 。
经历了所有可能之后发现一切都有可能的对反正是:一切都没有意义 , 这是相对主义所告诉我们的事情 。

我们会发现电影在贬抑的同时也在赞扬 , 乔伊在Alpha宇宙中被虎妈秀莲给逼得太紧造成精神裂开 , 同时也正是乔伊本身因为被虎妈给督促了超越了自身的潜能 。
【《妈的多重宇宙》:重点在“妈”,而不是“多重宇宙”】就像秀莲发现自己在另一个宇宙如果没有追寻爱情与威门私奔 , 而是听父亲的话 , 那她不只是个功夫高手 , 还是武打巨星 。
秀莲甚至对丈夫威门表达悔恨 , 如果当初没有跟你走 , 没有你的世界有多好?换句话说 , 如果我听爸爸的话现在有多好?重点在“妈”所代表的家长地位 。
当乔伊对于世界感到毫无意义地虚无想要走进贝果中消解自身的存在时 , 是妈妈的拥抱以及家庭成员(而不是所有人)拉住才让她不至于被毁灭在里头 。

这里所表彰正好是电影里头另一个“料理浣熊”的厨师角色桥段所提到的:每个人一个人是都是很没有用的 。
这种诉诸群体连带(solidarity)的赞扬 , 如同前述地也必然是对个人性的贬抑 。
但我们千万别忘了 , 正是乔伊在主要宇宙中被否定掉其恋爱自由(与Becky的同性恋)或是在Alpha宇宙中被虎妈秀莲给压迫得太过 , 才造成了所有这一切事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