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式繁殖,为了后代丢掉自己生命,大自然如何让动物走向极端?


自杀式繁殖,为了后代丢掉自己生命,大自然如何让动物走向极端?


文章图片


自杀式繁殖,为了后代丢掉自己生命,大自然如何让动物走向极端?


文章图片


自杀式繁殖,为了后代丢掉自己生命,大自然如何让动物走向极端?


文章图片


自杀式繁殖,为了后代丢掉自己生命,大自然如何让动物走向极端?


文章图片


自杀式繁殖,为了后代丢掉自己生命,大自然如何让动物走向极端?


文章图片



在繁殖的季节里 , 一只雄性螳螂交配结束后 , 由于筋疲力尽 , 很容易被体型更大的雌性吃掉 。
不过现在有些人为此辟谣 , 认为那是因为人类的目光让雄性螳螂分心了 , 最终才导致它无法在交配结束后逃离 。
不管怎么样 , 雌性螳螂会吃掉雄性螳螂是事实 , 只是可能做得不是太绝对而已 。

在吃雄性这条道路上做得最绝对的应该是蜘蛛 , 很多种类蜘蛛的雌性都会在交配结束后吃掉雄性 , 而雄性基本没有逃脱的可能 , 因为雌性蜘蛛有两个精细胞储存区 , 当雄性把这两个储存区都灌满的时候 , 它们已经无力逃脱了 。
不仅如此 , 有一部分蜘蛛的雌性在繁殖结束后也会贡献自己的生命 , 它们会让小蜘蛛吃掉自己获得“蛛生”第一份能量 。
这种有一个形象的说法 , 被称作“自杀式繁殖” , 做到这一点的生物(动物和植物)很多 , 可以说在自然界非常普遍 。
在植物界 , 那些最多只活一年的植物都是如此 , 包括所有谷物、许多蔬菜 , 以及各种草;在动物界 , 鲑鱼、昆虫以及少量的青蛙和蜥蜴也是如此 。

【自杀式繁殖,为了后代丢掉自己生命,大自然如何让动物走向极端?】图注:产卵结束后 , 红鲑鱼呈现鲜红色
不过 , 在哺乳动物中并不常见 , 目前已知的只有四种 , 全部是来自澳大利亚的食虫有袋动物 , 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宽足袋鼩 。
雄性宽足袋鼩以疯狂交配14小时而闻名 , 只是交配结束后 , 它们就会因筋疲力尽 , 内出血 , 免疫系统崩溃而死 。

图注:达尔文
为什么会有自杀式繁殖?
其实 , 这种自杀式繁殖行为确实是有点反常 , 至少很难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 , 因为很明显这些自杀的雄性并没有考虑自己的生存 。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 , 人们就已经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感兴趣的 , 只是关于这种机制的诱发因素 , 是最近才明了起来的 。
2013年的一个研究项目 , 研究人员研究了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美洲52个物种 。
数据显示 , 从热带到温带地区 , 食物的供应变得更加及时和可预测 , 这与这些物种使用自杀性策略有关 。

图注:宽足袋鼩
简单地说 , 这种繁殖方式的驱动因素是季节 , 因为季节变化让食物变得可预测 , 而这些动物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极端 。
我们以宽足袋鼩为例 , 雌性宽足袋鼩为了让幼崽出生时拥有丰富的食物(这样可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 它们选择在冬季交配 , 这样幼崽可以在春天食物充足时出生 。
为了算好幼崽的出生时间 , 雌性宽足袋鼩繁殖期是非常短暂的 , 而雄性必须适应雌性的这个繁殖节奏 。

图注:袋中的宝宝
它们在繁殖季节来临前就已经在准备 , 它们储存精细胞 , 分解掉睾丸 , 以便在繁殖季节有更好的表现 , 以及寻找更多的雌性来提升自己后代出生的可能性 。
(题外话:由于精细胞非常多 , 相当廉价 , 所以雄性的繁殖策略基本就是在繁殖季节寻找更多配偶来尽可能提升后代数量;而雌性则不同 , 卵细胞十分有限 , 它们的繁殖策略只能是提升后代质量 , 来提升存活率 。 )
光看这些好像还不足以让自己付出生命来繁殖 , 但事实上 , 它们会权衡利弊 , 而这种“自杀式”确实是自然选择的最优结果 。

自杀式繁殖的进化优势?
我看到很多人写这个话题的时候 , 表示这是动物的“利它行为” , 因为雄性牺牲自己 , 可以为后代创造更多的资源 , 毕竟以后少一个吃饭的了嘛 。
这个很可能是其中一个权衡因素 , 只不过这种牺牲 , 它们更多的肯定是为了自己 。
如果宽足袋鼩选择在冬天繁殖 , 那么雄性就会面临一个问题 , 那就是交配结束后自己到底还能不能存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