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斯密认为人类自我保存的本性更多地落在了经济领域 , 他认为自利不仅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幸福 , 更能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 使国家和社会走向一种普遍的富裕与繁荣 。 那么自利带来的经济自由是否会削弱德性?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 ,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 。 然而 , 自利怎样才能在合理的限度内发挥作用?斯密为自利所设定的边界就是正义 。
斯密强调在人的内心之中总是存在着关心他人的那种朴素的情感 。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 , 同情心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本性 , 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有同情心 , 即使是人们认为非常自私的人 , 也总是明显地具有一些天然的同情心 , 促使他关心别人的幸福和未来的命运 , 即使他为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之余并无所得 , 他也会把别人幸福的实现视为自己的事情 。 斯密在《国富论》中体现出对正义观认识的发展 , 他开始认识到只有那种能够改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处境、使劳动者享有自身劳动生产物的社会才是正义的社会 。 “社会最大部分成员境遇的改善 , 决不能视为对社会全体不利 。
有大部分成员陷于贫困悲惨状态的社会 , 决不能说是繁荣幸福的社会 。 ”正义不仅是个人的一种美德 , 更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达到的最低的标准和要求 , 在这一点上人们并没有选择的自由 。 “经济人”的活动就是经济与道德的统一 , 基于同情心的正义感是人类自利的底线 , 对社会正义的需求是为了克服自利心带来的社会问题 。 因而 , 自利心的正当性和“经济人”假设就承载了资本主义的新道德 , 致富之路也就成了致德之路
【科学内部的分工成为提高人类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一、分工和交换:经济繁荣的“秘密”
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家论证“自然秩序”的出发点是分工 , 他们对于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看法 。 斯密将生产与交换联系起来 , 深入分析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 在斯密看来 , 分工结束了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 ,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革命性变革 , 即封建经济的瓦解和以竞争和交换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 , 是商业社会进步的基础 。 在斯密看来 , 分工一经完全确立 , 一个人要满足自己的大部分欲望 , 就须用自己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与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进行交换 。
“于是 , 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 , 或者说 , 在一定程度上 , 一切人都成为商人 , 而社会本身 , 严格地说 , 也成为商业社会 。 ”这里所说的“社会”是由分工以及与此相关的交换关系构成的 。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真正的社会转换器 , 使交换产生了一种真正的社会化 , 他试图说明商业社会是一个以普遍交换为基础的社会 , 人们必须依赖商品交换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 而分工的确立是普遍交换关系产生的社会基础 。 但是斯密同时又指出分工的前提是交换 , 交换才使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 分工是交换的结果 。
因此 , 分工和交换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循环运动 。 斯密指出 , 分工是人类交换的倾向和贸易缓慢而逐步发展的结果 。 斯密强调 , 人类“以物易物”的自然倾向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 交换是从人类利己主义的本性中产生的 , 它起源于人们进行交换的自然倾向 , 交换的扩大必然促进分工的发展 , 而分工的发展程度总是受到市场范围和交换能力本身的限制 。 因此 , 尽管分工具有社会性 , 但是无需政府的干预 , 自由经济制度本身就可以自发地决定社会如何分工 , 以及如何提高分工的程度 , 依靠“自然秩序”自身的力量 , 就能够做到加强分工、增加资本总量、改善资本用途和增加社会财富这四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