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论上 , 量子纠缠就不存在速度的概念 。 因为纠缠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同时发生的 , 如果说存在速度的话 , 那是不是意味着纠缠粒子的相互作用存在时间差呢?
所以在提到量子纠缠的时候 , 尽量不要用“瞬间”“立马”这样的词语描述 , 最好用“同时”这个词 。
理论归理论 , 但是实验还得做 , 你不做实验 , 怎么知道纠缠粒子的作用就是同时的呢?
但是回头一想 , 貌似这样的实验压根就无法做 。
假如 , 你把两个纠缠粒子放到太空中 , 距离30万公里 , 时间精度是0.1秒 , 操作了一通 , 结果的确发现量子纠缠是同时的 。
但是有人还会说 , 时间精度不够 , 这只能说明量子纠缠的速度不低于10倍光速 。
然后 , 你又将时间精度提高到0.01秒 , 即便实验依旧成立 , 但还会有人说精度不够 , 这只能表明量子纠缠不低于100倍光速 。
2013年 , 由中国科学家 潘建伟 带领的团队就测试过量子纠缠的速度下限 。
在这篇名为《限制“远处的幽灵行动”的速度》的论文摘要中提到 。
爱因斯坦等人将量子纠缠中的非局域关联称为“远处的幽灵行动” , 如果确实存在这一可怕的行为 , 那它的速度是多少呢?
在这里 , 我们通过观察 连续12个小时违反贝尔不等式的实验得出结论:“幽灵行动”的速度下限是光速的四个数量级 。
这个实验意味着:起码在验证上 , 量子纠缠至少是光速的一万倍 。 但要清楚 , 由于实验精度的限制 , 目前只能确定量子纠缠的“速度”不会低于光速的一万倍 。
在未来 , 如果条件允许 , 还会做量子纠缠超光速一亿倍 , 一兆倍的实验 。
但这样的测量有意义吗?其实并没有多大意义 , 我估计在未来 , 要证明一台超级计算机的算力 , 除了测量圆周率的位数外 , 还会新增量子纠缠超光速多少倍的指标 。
接着下一个问题 , 现在既然已经确定量子纠缠是超光速的 , 那这种超光速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在目前的物理框架中 , 两个物体要进行相互作用 , 必然需要借助一种中介物质(介质) 。
在标准模型中 , 我们已经知道:光子 , 胶子等玻色子和各种场可以充当物质相互作用的介质 。
但是这些介质的速度上限是光速 。
所以对于超光速的量子纠缠来说 , 是没有任何玻色子和场能够充当纠缠粒子之间的介质的 。
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解释 , 这种解释便是逻辑判断 。
这里有两个经典案例 , 一个是寡妇模型 , 一种是手套模型 。
我们先说说寡妇模型 。 铁蛋和翠花本是一对情侣 , 经过了长达10年的爱情长跑 , 终于结婚了 。 在结婚的那一刻 , 铁蛋和翠花就有了夫妻之实 。 这种关系就相当两个纠缠粒子享有共同的叠加态 。
突然有一天 , 作为丈夫的铁蛋因为车祸挂了 。 所以在事实上 , 不管翠花愿意不愿意 , 铁蛋挂的同时 , 也是她变成寡妇的同时 。
这就相当于对一个纠缠粒子的测量 , 会同时影响另一个纠缠粒子 。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 , 手套模型 , 将一双手套 , 随机放入两个盒子 , 只有当打开其中一个盒子的同时 , 也就会同时知道另一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手套 。
这两种案例就是典型的逻辑判断 , 这种解释也能让很多人愉快地接受量子纠缠 。
可问题就在于 , 人家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
如果量子纠缠是逻辑判断的话 , 一旦测量 , 那结果就是确定的 , 不会再改变 。
而事实上却是 , 如果打开盒子发现是左手套 , 盖上盒子后 , 再打开 , 就又可能变成右手套了 。
量子纠缠就是这样 , 多次测量纠缠粒子 , 其结果并不相同 。
这就奇怪了 ,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 , 爱因斯坦也是绞尽脑汁 , 因为在爱因斯坦看来 , 任何两个粒子之间要进行相互作用 , 必然要依靠介质 , 但任何介质的速度都无法超光速 。
也就说 , 任何遥远区域发生的事件都不能以超光速的形式 影响另一区域的事件 。 就是著名区域实在论 。
爱因斯坦自然是区域实在论的捍卫者 。
在他看来 , 纠缠粒子之所以看起来可以违背区域实在论 , 是因为纠缠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作用机制 。
爱因斯坦将这种未知的作用机制叫做隐形的变量 , 也就是隐变量 。
并指出 , 由于量子力学还没有发现这种隐变量 , 所以量子力学并不成熟 , 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 。 这就引申出量子力学是否具有完备性的争论 。
推荐阅读
- 霍金到底预言了什么?中国不复存在?最近的灾难就在2023年?
- 世界上奇怪的19个未解之谜,你听说过吗?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 由于发动机故障,阿尔忒弥斯Ⅰ任务被推迟
- 百趣生物受邀参加代谢组学及脂质组学质谱技术研讨会
- 难住爱因斯坦的双生子佯谬:坐宇宙飞船去旅行,回来怎么年轻了?
- 这么一个“两栖式”的飓风,背后又有着怎么样的来历呢?
- 百米9秒45,这是人类的速度极限?或许不是
- 世界上有很多人拥有超高的智商,这些人非常聪明
- 吴晓波:一只蜘蛛一生织几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