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说起生物多样性 , 很多人脑海中最先浮现出的很有可能是巴西热带雨林和非洲大草原 。
事实上 ,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雄踞北半球第一!尤其是有着“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的云南省 , 和巴西、非洲相比也不落下风!
一个地区物种的生(新物种生成和迁入)和灭(老物种区域性灭绝)的差值形成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 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两个方向上都最大限度的促进了生物多样性 。
老天爷赏饭吃——黄金区位的“冰期幸运儿”
生物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 , 全球有30余个地区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4%(曾占15.7% , 但已有85%的栖息地被破坏) , 但却生活着约60%的陆生物种 , 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热点 。
云南省地处喜马拉雅、中国西南山地和印缅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图3) 。 不同来源的生物在云南往来互通 , 和谐共生!
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轮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 冰期阶段 , 地球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都覆盖着厚厚的大冰盖 , 还引发了干旱、沙漠化以及海平面的大幅下降 , 对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部的生物群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图4) 。
云南纬度低 , 受冰期影响较小 , 还有“地形buff“(地形增益) , 生物群落由此躲过一劫!
青藏高原的礼物——千万年河东 , 千万年河西
云南省地处地质活跃的青藏高原东南缘 ,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 , 青藏高原逐步隆升的过程深刻地影响着云南的地形和水系 。
据古地质和古水文学研究 , 中国西南部的多条大江大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原先都是注入古红河 , 再流入中国南海的 。 直到中新世(距今2300万年)青藏高原东部开始隆升 , 地形高低格局的变化导致了这些大江大河逐步改变了流向 , 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图5) 。
大江大河对没有飞行能力的生物是一个严重的交流阻碍 , 江河的改道若切割了先前均一的生物群落 , 将导致分化产生;而如果曾经被江河隔开的生物群落因改道而连接 , 则会导致混合重组 。
横断山脉的生命魔法——地形“buff”
云南省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 , 最高峰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 , 而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米 。
地理学上有个经验规律 , 海拔每上升100米 , 气温约下降0.6℃ 。 那么 , 云南这6663.6米的高差 , 光靠海拔就能产生约40℃的温差 , 基本相当于我国从海南(热带)到黑龙江(寒温带)的气候变化 。
云南西北部的高山峡谷区将这种气候多样性浓缩到了极小的地理尺度 。 以笔者做研究的高
黎贡山为例 , 山脚海拔多在1000米上下 , 而山脊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 , 从山脚爬到山脊只有二三十公里 , 需要不到一天时间 , 但你却能经历从亚热带到寒带的气候植被变化 。 同样的变化幅度如果放在我国比较平坦的东部地区要走几千公里才会出现 。
山地多种多样的气候保证了不同气候需求的生物都能在这儿找到一席之地 , 也促进了生物的“适应辐射”(即一个祖先物种到达新环境后 , 进化出适应不同微环境的后代物种以充分利用资源) 。
以笔者研究的鼯鼠类群(Pteromyini)为例 , 适应温带环境的原始鼯鼠大约1000万年前从欧洲来到云南 , 一开始它们住在温带气候的山体中部 。
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衍 , 鼠口爆炸 , 过剩的鼠口开始探索高海拔的寒带环境和低海拔的热带环境 , 最终进化出了适应寒带气候的鼯鼠(羊绒鼯鼠Eupetaurus spp.) , 沿喜马拉雅山脉向巴基斯坦扩散;也进化出了适应热带气候的鼯鼠(箭尾飞鼠Hylopetes spp.) , 向中南半岛、巽它群岛扩散(图6) 。
云南西北部的地形还有一个特点 , 就是多条南北走向的高山和峡谷相间排列 , 组成“川”字形 , 即著名的横断山脉 。 这种地形简直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发动机!
前面说过气候变化是造成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 , 生物通常通过迁徙来应对 。 还是以适应温带气候的物种为例 , 当气候变冷时:
推荐阅读
- 碳排放+冰盖,巨虫:我们就是这么灭亡的
- 海平面下降比上升更可怕?未来百年,海平面可能下降100米
- 2022年怎么这么热?这可能只是起点而已,未来人类该怎么办?
- 最近一次在260万年前,平均气温8度,地球为何进入冰河世纪?
- 2万年前全球大结冰,法国海岸露出个神秘洞穴,原始人在里面作画
- 都说明清处于“小冰河”时期,那么三百年前的夏天,到底有多冷?
- 28万亿吨冰已融化,能淹没全中国2.9米深,地球想要干什么?
- 350年一遇!40度以上高温袭击英国,地球在大冰期,为何还更热?
- 全国多地气温达40℃,是否意味着:地球正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